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Hi,我是一個正處在該婚而未婚的年齡,家中母親很開明並不急於把我推出家門,但看得出她其實有點擔心,老人家的擔心就是以後沒人照顧要怎麼辦?”但是如果找到的伴,不是人家照顧我們,而是要我們照顧他呢!” 這是我一直灌輸給她的”毒”,她也會回答說也對,不要自找麻煩。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香椿》穀雨吃春正嫩 止瀉止癢殺菌

香椿》穀雨吃春正嫩 止瀉止癢殺菌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後椿芽如木質」,24節氣的穀雨(4月19日到21日)前後,正是香椿萌芽期,是品嘗香椿最好的季節,也有人稱吃椿芽為「吃春」。

過了穀雨,椿芽的口感相對較為遜色。幼嫩、葉色鮮綠中帶點紅色、葉脈較細的香椿最是美味。

忌葷腥的素食者,蔥、蒜、韭菜等常見辛香料都在禁忌之列,別名紅椿、椿甜樹的香椿,因氣味特殊,經常用於素菜料理。

不過,香椿的香氣禁不起久煮,儘可能縮短烹煮時間,或採冷食。

這幾年,香椿因為保健功效而走紅,其實,香椿不只可入菜,當調味料,還有藥用價值,時至今日仍常使用。

雖可止瀉 體虛型不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
楝科植物香椿,原產於中國大陸,它不只嫩葉可當菜吃,樹根及樹皮也可入藥,稱為「椿根白皮」,煮水飲用,可止血、止瀉。

不過,香椿屬性較苦寒,只能對付熱性腹瀉,這類患者糞便較黏稠,有難聞的腐爛味。體質虛寒常拉肚子的人,別拿香椿止瀉。

煎水坐浴 可治婦女病

此外,香椿還有殺菌、止癢功效,女性因為發炎、感染,分泌物變多或白帶變黃,覺得搔癢難忍,也可以香椿煎水後坐浴。此治療方法不只古時使用,現今中醫師仍採行此方法。

跟樹根、樹皮相比,香椿葉的作用相去無幾,功效卻弱多。生香椿拌豆腐,能清熱退火,但體質虛寒的人,最好還是煮熟後食用,或加入薑、蒜等,中和香椿屬性。

可降血壓? 鮮吃無效用

坊間不少患者相信香椿能降血壓、降血糖或抗癌,卻往往忽略,香椿相關研究,用的都是香椿萃取物,根本不可能靠吃香椿達到類似效果,加上香椿較苦寒,大量吃易傷身,作為日常保養無妨,正規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香椿》維生素A 清除自由基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振興醫院營養師蘇素滿:
香椿氣味特殊,過去較常當香料用,用法類似羅勒。近幾年來,因為保健食品的開發,香椿才開始走紅。

根據衛生署食品成分資料庫,香椿的類胡蘿蔔素含量相當豐富,維生素B群也不算少,具有抗氧化功效。類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吸附、清除體內自由基。

比起許多蔬菜,香椿在維生素C的表現上也不遜色,每100公克含有255毫克。以成人每天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500毫克計算,等於是200公克的生香椿含量。

鈣含量多 攝取卻有限

至於鈣,以衛生署資料庫來看,香椿的鈣含量也不錯,每100公克的鈣含量超過500毫克。不過,一般人很少拿香椿當主菜吃,多半還是拌食在飯、麵裡,或是當沾醬用,食用量相對有限。

含硝酸鹽 燙過再食用

雖然香椿有上述好處,但對於要限制鉀攝取量的腎臟病患,最好先燙過後再食用,避免喝香椿的湯汁或香椿茶。

要提醒的是,有研究發現,香椿裡的硝酸鹽含量較高,與胃酸中和,可能轉變為對人體有害的亞硝酸鹽,但民眾不必太過擔心,硝酸鹽一經加熱或沸水煮過,就會遭破壞。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類風濕性關節炎 困擾10萬人

【聯合報/魏正宗/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

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是雙手關節僵硬疼痛。(圖片/魏正宗提供)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是一種慢性關節炎,病況輕微時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盛行率約0.4%,在台灣大約有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佔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可說是「關節炎之王」。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因於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的自體抗體,如類風濕性因子(RF)及抗CCP抗體,這些免疫細胞及抗體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通常最早的症狀是晨起雙手關節僵硬。之後,關節因發炎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有時會有關節以外的症候,如血管炎、類風濕結節、乾眼症、肺纖維化、貧血等,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可以分為疾病改變抗風濕藥物(免疫調節劑)及消炎藥。最重要的是及早使用疾病改變抗風濕藥物,如甲氨喋呤(MTX),以阻止進一步關節損害,越早治療越容易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展。個人體質不同,服用各種藥物或有任何不適,應儘快與醫師聯絡,千萬不可擅做主張,自行停藥,以免加重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時,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痛及損壞。(圖片/魏正宗提供)
近年來,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相繼問世,這些新藥,可以有如定向導彈般精確地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 ,這就是免疫標靶療法。已上市的免疫標靶療法新藥有:恩博(名Enbrel),復邁(Humira),莫須瘤(MabTheRa)。此外,Abatacept(商品名Orencia),已在歐美上市,目前正在全球及台灣進行臨床試驗中。

生物製劑療效大於傳統藥物,副作用低於傳統藥物,但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只有條件給付於嚴重頑固型之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研究顯示,如果用長遠的角度,來看病人治療之後所獲得的生活及經濟上的助益,事實上是比傳統的抗風濕病藥物更有經濟效益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

1.關節晨間僵硬超過1小時。

2.全身3個或以上關節腫痛。

3.手部關節炎。

4.關節炎呈對稱性。

5.皮下結節。

6.血液檢查發現類風濕性因子。

7.X光檢查發現有骨頭侵蝕。

7項中至少合乎4個標準,至少持續6個星期以上,才能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2008/11/04 聯合報】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復健運動與居家照顧

類風濕性關節炎涉及發炎及免疫失常,故最主要的治療還是倚賴藥物儘早將病情控制,藥物之外,適當的復健治療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僵硬、避免關節變形及失能、改善心肺功能。
【撰文/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林逸君、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 陳慶駿】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侵犯全身的自體免疫疾病,導致慢性多發性滑膜炎、軟骨及硬骨破壞、關節變形及失能。此外也可能有關節外症狀,非特定症狀包括疲倦、發燒、無力、憂鬱等;特定的關節外症狀包括血管炎、心包膜炎及肋膜炎、間質性肺疾病、鞏膜炎、類澱粉沈積症、修格林氏症候群等,嚴重的情況甚至會影響壽命。

類風濕性關節炎涉及發炎及免疫失常,故最主要的治療還是倚賴藥物儘早將病情控制,藥物之外,適當的復健治療可以減少患者的疼痛僵硬、避免關節變形及失能、改善心肺功能,進而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及維持在社會的角色,因此復健可以說與藥物治療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物理治療

一、急性期:

若發炎關節較多,且有發燒等全身性症狀,應暫時臥床休息,但時間不宜過長,若只是少數關節發炎,應使發炎部位得到局部休息,針對紅腫熱痛的關節給予冷療法,方法包括浸泡於0~10℃冷水中、冰敷袋、冰枕、冷療噴霧劑等,但應注意避免凍傷。

腫脹關節附近的肌肉痙攣則可熱敷以減輕不適,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或干擾波(IFC)也可以減少疼痛。

石臘浴。(健康世界/提供)

二、亞急性期:

急性期過後,淺層熱療可以降低關節與肌肉的僵硬程度,如熱敷墊、熱水療、溼熱電毯、溫泉療法等,局部肢體進入水中的溫度約為40~43℃,但若全身水療則溫度應在38℃以下。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說,發炎的手部關節對於石蠟浴反應特別良好,可以減少關節僵硬;紅外線則是不必接觸皮膚的熱療法,皮膚若有傷口不適合碰觸水可暫時使用,但缺點是長時間使用皮膚會過於乾燥。

若關節有腫脹情形,冷熱交替式水療最具有消除腫脹的效果,浸泡於約40~43℃之熱水3~4分鐘,改用約15~20℃之冷水30~60秒,交替進行共20~30分鐘。

三、慢性期:

以上淺層熱療或電療均可使用,可加上深部熱療,如超音波、短波,增加較深層的肌腱、關節囊與纖維組織的延展性,治療後配合關節伸展運動更能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

運動治療

患者於復健運動中可增進三項基本的體適能:

(1)柔軟度:避免關節朝向黏連方向進行,並可減少受傷的機會。

(2)肌力與肌耐力:對於日常生活與工作是相當重要的,同時良好的肌力及肌耐力可保護關節,減少受疾病侵犯之關節承受的力量,並預防骨質疏鬆的併發症。

(3)心肺耐力:可減少因疾病造成的心肺功能限制,並且避免因活動量減少而使心血管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的機會增加。

關節炎患者運動基本原則:循序漸進,以不增加疼痛為度,切記依個人體能調整,即使在慢性期,運動前後的準備活動比一般人更重要,每一次運動的安排應是:熱敷→暖身運動(散步、原地踏步、或小跑步三至五分鐘)→伸展運動(每個部位的伸展約為十至二十秒鐘,約二至三次)→主要運動→確實收操(收操的內容為先伸展,再做如熱身運動的暖身運動,收操比暖身更為重要)→冰敷發炎部位。這樣的安排能避免運動的反效果,並能達成鍛鍊的目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無可避免地影響到上肢關節,尤其是手部、腕部、肘部,一些投球或擊球的運動可能增加其傷害,故發炎較嚴重時不應從事此類運動,緩解時也應謹慎。

若下肢關節受侵犯時,如腳掌、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陸上運動如跑步、登山、舞蹈等,會大大增加下肢關節的負擔,應避免這類的運動,慢性期可維持輕鬆的散步。

居家照顧

一、依病情選擇適當輔具:

在關節急性發炎時,可以使用一些副木,如護腕、護膝等,減少關節與肌腱的活動和負荷,降低發炎程度,但不可長時間使用,以避免僵硬與肌肉萎縮。若下肢關節發炎影響行走,宜使用手杖、腋下拐及助行器等行走輔具,以減少關節負擔。

省力筷子。(健康世界/提供)
如有關節變形,可使用功能性輔具以幫助患者儘量維持正常的生活功能,如省力剪刀、省力筷子、加大握柄的叉子、特製的湯匙、握筆器、萬用帶、加大的按鍵、輔助把手等。

如有頸椎侵犯,可造成不穩定脊椎合併無力和感覺受損等神經學症狀,故必須趕快求醫,按醫師指示使用脊椎裝具,以避免或減少神經受壓迫的機會。

二、居家環境:

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容易穿脫的衣服,以減少不當的體力消耗;工作簡化,如使用自動洗衣機、烘乾機、洗碗機等;注意居家安全,如浴廁的扶手、防滑地板等。

三、日常生活的正確姿勢:

發炎的關節休息時應置於功能性位置,肌腱若長時間處於縮短的狀況會加速關節攣縮的進行;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坐立時要背部靠椅背、站或走時要保持抬頭挺胸的良好姿勢,並避免久坐或久站。

睡眠時不宜用過軟的床墊,如膝或髖關節發炎,需注意睡眠時不宜在膝關節或大腿下墊枕頭,以免加速關節屈曲攣縮的進行。

【健康世界 2008年6月號】

中醫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法

西醫的自體免疫和變態反應性改變對身體產生的損害,與中醫的風、濕、熱等邪氣侵入經絡,犯腎侵骨損肝傷筋的解釋具有一致性。如能瞭解病人狀況與使用西藥情形,更以中醫袪風、除濕、清熱,輔以培補肝腎和壯筋骨之品,當能更有效地消除身體不正常的免疫和變態反應。
【文/陳維苓中西醫師(台中仁美中醫院長)】

西醫的自體免疫和變態反應性改變對身體產生的損害,與中醫的風、濕、熱等邪氣侵入經絡,犯腎侵骨損肝傷筋的解釋具有一致性。如能瞭解病人狀況與使用西藥情形,更以中醫袪風、除濕、清熱,輔以培補肝腎和壯筋骨之品,當能更有效地消除身體不正常的免疫和變態反應。

如何利用中醫中藥來減輕類風濕性關節炎對身體的傷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體免疫和變態反應性疾病。凡是構成關節的各種組織,如滑膜、軟骨、韌帶、肌腱和其他相連的骨骼都有病變。中醫稱此病為「歷節風」、「骨痺」、「頑痺」等。在病因方面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風、濕、熱等邪氣侵入人體,流注經絡,使經脈凝滯、血流不暢,蘊於骨節之中。在臟腑方面,中醫認為骨為腎(非西醫所謂的腎臟)所主管,筋為肝(非西醫所謂的肝臟)所主管,腎虛則骨失所養,肝虛則不能濡養筋脈,當病邪纏綿不去,久則漸漸導致氣血不暢,使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更加複雜。從中、西醫發病的機制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西醫所說的自體免疫和變態反應性改變對身體所產生的損害,與中醫的風、濕、熱等邪氣侵入經絡,犯腎侵骨損肝傷筋的解釋具有一致性。假如我們能瞭解病人目前的狀況與使用西藥的情形,更在中醫袪風、除濕、清熱的同時,又輔以培補肝腎和壯筋骨之品,當能更有效地消除身體不正常的免疫和變態反應。

類風濕性關節炎依照病情的輕重緩急,從中醫的觀點可分類如下:

濕熱痺:此證多表現於急性發作期,由於病勢急,可出現關節紅腫疼痛,身熱有汗不解,局部關節屈伸不利,晨起僵硬,煩躁,小便減少而且顏色變深,舌苔黃,脈數。

寒濕痺:此證多表現於中晚期,或陽虛型體質的患者,每當陰雨天會令這類型的病人痛不欲生,因為關節會有劇烈的疼痛感,關節僵硬無法彎曲,尤其寒流來會更加嚴重,若是熱敷可以減輕疼痛。

毒熱痺:此證也常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期,可出現關節紅腫灼熱疼痛,不可觸摸,有時合併皮下紅斑,發燒怕冷,心煩口渴,小便黃,大便硬,苔黃,脈弦滑數。

肝腎虛痺:此證多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晚期,因為病久,累及肝腎,造成骨枯筋萎,關節僵直變形,身體羸瘦,生活不能自理,小便減少,大便硬,舌苔減少,舌體消瘦,脈細數。

臨床上見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熱證,但是由於病程日久或者因為體質的因素,其表現可為陽證,也可以為陰證,也可以虛實夾雜或者寒熱並見;門診裡還可以見到一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因服用類固醇後出現舌偏紅、苔膩偏黃、脈弦略數等假象,此時最容易誤診為濕熱,但是久服清熱利濕之劑卻不見效,此乃因服用西藥類固醇後所造成的假象,因此建議病人找中醫診察時,最好事先告知目前服用的西藥有那些(如果那位中醫師懂西醫的話),以免混淆醫師的診斷,而且中醫師也可根據已經服用的西藥,從中西醫結合的觀點來斟酌那一類的中藥還須要開、劑量又該給多少?

類風濕性關節炎其關節局部的腫脹有時頑固不消,成為治療中較為棘手的問題。此種頑固性腫脹,不單是炎性充血、水腫、滲出,更是由於血管翳的形成、滑膜明顯增厚所致。由於血管翳侵入軟骨甚至骨皮質,阻礙了局部的血液供應,口服給藥常難在局部形成有效的血液濃度,腫脹往往頑固不消,發展到晚期則纖維化而導致關節畸形。對於這種頑固性的腫脹,局部外治法在古代的中醫便佔有一席之地,如《靈樞.壽夭剛柔篇》首倡痺症宜局部溫通,用艾灸或蜀椒、干姜、桂心藥燙。因此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頑固性的腫脹疼痛,內服配合外治較能事半功倍。

在治療類風治濕性關節炎的單方草藥時,不能不提到雷公藤這味藥,雷公藤有怯風去濕、活血消腫、消炎止痛等功能,因為療效比較強又比較快,是目前治療類風治濕性關節炎的熱門藥物,但由於副作用比較強,因此一定要在醫師的評估下使用,其副作用主要是胃腸道和皮膚黏膜反應,如胃腸不適、胃口變差、惡心腹瀉、口腔潰瘍、溼疹、皮膚色素沉著等,一般在停藥後會漸漸消失,至於心臟、肝臟、腎臟則無明顯影響。總之,中藥也是藥,中醫也有自己的一套醫理,因此要吃中藥一定要請教中醫,至於目前醫學上一些難治的疾病比如本病或癌症等,中醫與西醫各有其優點與缺點,若能結合中西醫之所長,將可突破治療上的一些瓶頸而造福病人。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復健運動與居家照顧
.類風濕性關節炎 困擾10萬人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可以事先預防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是無解的痛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你了解你的腎嗎? 六警訊教你顧好腎

【文/萬芳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 陳彥成】

腎臟的功能是非常複雜的,它的目的是使身體上各部份的器官得以平衡,所以當腎臟受到傷害而無法運作的時候,你身體上每一個器官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好好保護你的腎臟。

腎臟疾病包括了尿道感染到嚴重的尿毒症,過去四十幾年科學的發達,使得我們可以早期診斷腎臟疾病以及早期治療腎臟病,最重要的一個成就就是發展了人工腎臟,以及腎臟移植,使尿毒症得到治療。多年前尿毒症是無藥可治,是一種絕症,目前由於透析治療以及腎臟移植的發達,尿毒症已經可以有效的得以治療而不再是一種絕症了。雖然醫師以及科學家不停的研究與進步,但是對腎臟病我們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需要繼續的研究。

為什麼腎臟是一個重要的器官?

大部份人都知道腎臟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身體上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份,目的是要維持身體上化學物質的一個平衡,例如酸鹼的平衡、例如鉀跟鈉、電解質的平衡。此外腎臟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賀爾蒙以及維他命,使其他器官得以正常的運作。綜合來說,腎臟是一個重要的化學工廠,它的功能有:

一、清除身體上的廢物
二、維持身體上水份的平衡
三、產生賀爾蒙控制血壓
四、產生活性維他命D控制身體的生長
五、產生紅血球生血素維持紅血球的正常代謝

腎臟疾病分做幾種?

腎臟疾病通常侵犯兩個腎臟,如果腎臟病嚴重的時候則無法清除身體上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份,而造成嚴重的尿毒症,這個時候身體會產生水腫、惡心、嘔吐、以及氣喘等症狀。腎臟疾病有很多種,主要可區分為先天性的以及後天性的疾病。

一、先天性的疾病是經由父母親遺傳下來的,它發病的年齡通常在青少年的時候就發生了,最常見的遺傳疾病是多囊性腎臟病,其它還有遺傳性的腎炎。此外尿道的生長異常也是常見的遺傳性疾病。

二、後天性腎臟病。後天性的腎臟病種類非常的多:

1.一般最常發生的稱為腎炎,這表示說腎臟有發炎的意思,最常見的腎炎就是腎小球腎炎,腎小球腎炎的原因很多,有原因清楚的也有原因不明的。

2.腎臟結石也是一個常見的疾病,腎臟結石可以使你產生背痛,腎臟結石的原因可能是遺傳的,可能是生長異常,也可能是發炎造成的結石。腎結石造成的背痛可以是非常尖銳的痛,而且是一波一波的,很快的來也很快的去。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可以找到腎臟結石的原因,如果腎臟結石卡在尿道的時候,有時必須使用碎石機把石頭震碎才能排出。那什麼石頭需要使用碎石機什麼石頭不需要使用碎石機?必需請教腎臟科專科醫師、或是泌尿科的專科醫師。

3.腎病症候群,就是由於小便裡有太多的蛋白尿造成的,同時發生下肢水腫、高血膽固醇以及低血中白蛋白。腎臟症候群可以是原發性的腎臟病,也可以是續發性的腎臟病,原發性的腎臟病就是說腎臟是原本發生的地方,續發性的腎臟病就是說腎臟是續發於其他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等等。當你有腎臟症候群的時後必須要請教腎臟科的專科醫生,目前大部份的腎臟症候群都可以有效的治療。

4.高血壓。腎臟病也可以造成高血壓,因腎臟病做成的高血壓較難控制,血壓太高會加速腎臟衰竭以及引發其他併發症。

5.藥物與毒物、止痛劑是造成腎臟衰竭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其他,重金屬以及毒品都可以造成腎臟衰竭。

腎臟病是否可以治療呢?

早期發現的腎臟病大部份都可以經由藥物治療,可是目前很多腎臟病到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而無法治療。一個腎臟是由一百萬個腎元組成,人身體上有兩個腎臟,大約有兩百萬個腎元,這些腎元正常在工作時只有五十萬個在工作,而一百五十萬個腎元是交替的工作。因為這些腎元很容易受到破壞而硬化,當你年紀大的時候,剩下來大概只有一百萬個腎元,如果腎臟病加速了腎元的破壞,到腎臟無法正常有效正常的工作的時候,就造成了所謂的尿毒症。

那我們怎麼知道已經發生了尿毒症呢?身體上血中的尿毒素是一個很好的指標,目前最常用測定尿毒素的方法是肌酸酣,肌酸酣可以作為腎臟衰竭的一個指標,正常的肌酸酣是1.5左右,如果高於6-8 以上就表示已經到了尿毒症,必須進行透析治療,如果在10以上的話,對你的生命就有危險,利用測定血中的肌酸酣,可以知道我們腎臟功能的情形。

早期的腎臟病如果腎臟功能還是完整的時候,治療的效果是非常的好,目前大部份的腎臟症候群、高血壓以及藥物引起的腎臟病都可以有效的控制與治療,所以必須要在早期治療與預防尿毒症的發生是我們第一的目標。

如何治療腎臟衰竭?

治療腎臟衰竭可分為治療尿毒症發生併發症的前期及尿毒症發生的晚期,在尿毒症發生以前我們治療的目的是減緩尿毒症的發生,以至避免發生尿毒症。目前我們可以利用藥物及食物的調整以減緩尿毒症的發生,目前世界正進行各種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找出有效預防尿毒症的方法。

一旦發生到了尿毒症的時候就必需使用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目前有效治療尿毒症的方法有:一.血液透析、二.腹膜透析、三.腎臟移植。血液透析也是利用人工腎臟在血液透析中心進行,血液透析必需一週進行三次。腹膜透析是利用你身體的腹膜作為人工腎臟。每天在家裡自行交換透析液體。腎臟移植可以避免透析的麻煩,可是目前由於腎臟的來源缺乏,腎臟移植的機率減低。以上三種方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以及腎臟移植,他們使腎臟病友的存活率大幅提升,也就是說這三種方法治療的療效都相當好。

腎臟病的警訊

一、小便次數增加或有灼熱感
二、小便中有血、有泡泡
三、下肢或眼臉水腫
四、高血壓
五、貧血
六、倦怠

當發生上述六種訊號的時候,最好請教一下腎臟科的專任醫師,早期找尋是否患有腎臟病,進行早期治療以避免尿毒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
.關鍵數字》泡水高貧倦 腎病5症狀
.驗尿守則》有血尿? 原來是經血
.治療選擇》腹膜透析方便 為何90%選血液透析
.腎的迷思》尿尿有泡泡 就是腎虧嗎?
.洗腎人必讀》吃蔬菜要先汆燙 運動時忌泠忌熱

腎臟病常見的迷思

【聯合報╱記者許峻彬/報導】

一般民眾常以為腎臟病有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杰樑表示,其實腎臟病早期都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臉色蒼白、身體虛弱、惡心、嘔吐等症狀時,都已進入腎臟病末期。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指出,引發腎臟病的原因有糖尿病、紅斑性狼瘡、接觸重金屬、長期濫服西藥止痛藥或偏方、腎結石、痛風、返流性腎炎等。

江守山表示,腎臟病依照腎功能被破壞的程度分為5期:第1期腎臟腎絲球的過濾能力為每分鐘大於90毫升,與正常人相同,但已經合併有蛋白尿或血尿。第2期過濾能力降低到每分鐘60到90毫升。第3期降低到30到60毫升。第4期降低到30毫升以下。第5期則是洗腎病人的狀態。

如果病人被醫師診斷為第3、4期,只要好好接受治療,仍可減少必須終身洗腎的機會。

林杰樑指出,早期腎臟病雖然沒有症狀,但可透過定期檢查尿液、抽血來確定腎功能是否正常。腎臟病只要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療的,也可避免進入末期腎臟病而必須洗腎的悲劇。

林杰樑表示,台灣有不少人罹患痛風性的腎臟病,這些人本來有痛風,但卻忽略按時服藥控制造成痛風的尿酸,以致血中尿酸經常超過10,或每個月有超過一次的痛風發作,尿酸結晶破壞腎臟,因為疼痛長期吃消炎止痛藥,對腎臟又造成二度傷害,最後步入尿毒症的洗腎命運。

江守山指出,糖尿病引發的尿毒症是台灣洗腎病人數目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人應該嚴格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總膽固醇應小於180,同時可以藥物減低腎絲球的壓力,好好控制糖尿病,可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三年半。

林杰樑也表示,糖尿病人三個就有一個會洗腎,糖尿病人應該每半年到一年檢查肌肝酸清除率,正常人是100到120分,可是糖尿病人腎臟病初期腎臟會變大,分數反而高達150分。同時,也應定期檢查微小白蛋白尿,如果發現超過30毫克,就應好好治療,早期透過檢查發現糖尿病腎病變,都可早期治療,避免洗腎,一旦檢查發現尿蛋白每天超過0.5公克,大概就很難避免進入洗腎。

林杰樑指出,如果有不明原因的高血壓,也應該注意可能是腎臟病造成的,腎臟病人的血壓收縮壓應該嚴格控制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也能避免因尿毒症而洗腎,一般人的標準是130毫米汞柱。

腎臟病常見的迷思

1.腎臟病一定會有尿液起泡、腰痠等症狀?

錯。不一定,尿液起泡一定要檢查有無腎臟病,但有些腎臟病不見得有尿液起泡、腰痠等症狀。

2.有尿,就表示沒有尿毒症?

錯。尿毒症的洗腎病人仍有尿,但卻無法把尿毒解出體外。

3.沒有水腫,就表示沒有腎臟病?

錯。尿蛋白很多,才會引發身體水腫。

4.因為高血壓等疾病得吃降血壓藥、類固醇、降血糖藥,會更早洗腎?

錯。在醫師處方監控下,按時服用降血壓藥、類固醇、降血糖藥,才能避免原有的這些疾病控制不佳引發尿毒症,造成必須洗腎。

資料來源/林杰樑醫師、江守山醫師

【2007/10/21 聯合報】

關鍵數字》泡水高貧倦 腎病5症狀

【元氣周報/記者詹建富/報導;諮詢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黃政文】

每1小時43分 1人腎亡

●根據衛生署96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腎炎、腎病徵候群和腎病變占十大死因第八位,該年有5,099人因此病故,平均每天有14人死亡,平均1小時43分就有1人身亡。

●台灣在2002年透析病患發生率為世界第一,盛行率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

●中央健保局統計,因罹患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定期透析治療領有重大傷病卡者,截至去年底達5萬8,726人,每年健保洗腎支出逾300億元。

●每人每天尿液總量,隨著飲水量而改變,正常人約為1~2公升左右,如果每天尿量少於400cc以下,即所謂「少尿症」,須立即就醫。

腎病患 也易貧血高血壓

人有兩個腎臟,分別在腹腔後壁的脊椎兩側,外形如蠶豆,俗稱「腰子」,長約10~12公分,寬5~6公分,每個腎臟的重量約150公克。

腎臟主要的功能是排泄體內的代謝廢物,每個腎臟由100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包括了腎小球和腎小管,由腎絲球體加上鮑氏囊所組成,腎小球過濾血液中物質,腎小管主要是尿液產生的地方,協力清除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如尿酸、肌酸酐等。

位在腎臟中央部位的腎盞、腎盂,則是負責收集腎元製造的尿液,也是集尿液之大成。料理過豬腰花的人都知道,要先切除腰子的中央部分,以免尿騷味影響了一盤美味。

腎臟除了製造尿液,還負有維持體內恆定、控制電解質,維持血中鈣磷平衡,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等任務,如果腎損傷導致分泌不足,病患會有貧血現象;腎素及血管張力素則可以調節血壓,所以高血壓也和腎臟病關係密切。

世界腎臟病日

為提醒民眾對慢性腎臟病和其併發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的認知,國際腎臟醫學會及腎臟基金會國際聯合會在2006年3月9日共同發起「世界腎臟病日( World Kidney Day)」。

當年主題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呼籲各界對慢性腎臟病要有早期發現及早期預防的觀念,注意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都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後來,訂每年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病日」。

楊小姐 經痛吃草藥後 腎怎麼了…

30歲的楊小姐月經不規則,多年來一直有經前症候群的困擾。她接受朋友介紹,服用草藥偏方一年多;最近感覺全身疲倦,並有輕微水腫,於是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肌酸酐2.0mg/dL ,血色素只有5g/dL,血糖是84mg/dL,尿液檢查尿糖是++,並有輕微的蛋白尿+/-。

楊小姐的情形,正是所謂「正常血糖的糖尿表現」,即病人沒有糖尿病,但由於「腎小管」出現損傷,導致對葡萄糖的再吸收能力下降,以致尿液檢查有尿糖的現象;另外,由於與「腎小管」相鄰的「腎間質」也有纖維化,影響紅血球生成素的分泌,進而造成貧血。

如果把腎臟形容為汙水處理池,「腎絲球」可過濾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酸酐及其他代謝廢物,留住有用的物質,腎小管再進一步處理已過濾的尿液,並根據體內狀況來調節水分及電解質的排出。一旦腎絲球及腎小管遭到破壞時,過濾功能就會留不住白蛋白,甚至紅血球也會跑到尿液中,出現蛋白尿及血尿。

臨床上,腎臟如果出現異常,早期最常出現「泡、水、高、屏、見(泡、水、高、貧、倦的諧音)」,也就是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容易疲倦等症狀,若發現有這些現象,就應儘速就醫。

以小便起泡泡為例,如果像「肥皂水般的泡沫」,且泡泡顆粒較大,不又易消失,就要考慮是否有「蛋白尿」的問題,也可能是腎臟疾病發作的前兆,藉此發出警訊。

醫師多半會要求先做尿液檢查,它是早期發現腎臟問題最簡便、快速的方法,一旦檢驗蛋白尿呈陽性反應,會再進一步要求病人收集24小時的尿液,計算由尿液流失的蛋白質,以了解究竟是腎絲球還是腎小管受損,以便治療。

除了驗尿外,還有經由抽血所做的腎功能檢查,檢查尿素氮(BUN)、肌酐酸(Creatinine Cr)和肌酐酸廓清率(Creatinine Clearance),來瞭解腎臟的基本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尿素氮的檢驗容易因受檢者缺乏水分、吃大量蛋白質食物、上消化道出血,會出現暫時性上升。而且檢驗血中肌酸酐為正常時,也不代表腎功能一定正常,因此以檢查「肌酸酐廓清率」,是目前評估腎機能較準確的方法。

「肌酸酐廓清率」是收集病人24小時的尿液,計算總尿量及血中及尿中肌酸酐濃度,即可得出結果,正常人肌酸酐廓清率為每分鐘80~120cc,如果小於每分鐘15cc以下,表示罹患慢性腎病第五期,應準備開始接受透析治療。

【2009/03/01 元氣周報】

慢性腎臟病 四低飲食保健康

【聯合報/陳虹霖/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營養諮詢門診常可聽到以下疑問:「營養師啊,醫師要我過來請你教我『低蛋白』飲食?我都已經不吃肉和蛋了,難道還不算是低蛋白嗎? 可不可以請你直接告訴我什麼食物不要吃就好了!」

這是許多初次接觸低蛋白飲食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常問的一句話!

因不了解腎臟病飲食,常誤認為只要避開吃肉就叫低蛋白飲食,反而攝取過多品質較差的五穀、乾豆類、蔬菜等植物性蛋白質來達到飽足感,造成含氮廢物持續增加,無法有效延緩腎臟病進展。

根據國衛院研究指出,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罹患第1至5期慢性腎臟病約200萬人,也就是說,每8個成人,就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慢性腎病與不當飲食習慣及錯誤飲食觀念關係密切,擁有正確低蛋白飲食觀念並改變飲食習慣,非常重要。

低蛋白飲食是調整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一般建議適量攝取肉、魚、奶、蛋、黃豆製品等高生物價蛋白質食物,減少低生物價蛋白質食物如五穀、乾豆類等食用,藉以減少尿素氮產生,並依據血液生化數值來調整飲食中含鈉(鹽份)、鉀、磷等攝取量。

不過,低蛋白飲食要調整的內容較多,不易執行,長久下來對食物需求進食樂趣將大大減低,而且在對食物烹調或食物製備內容不瞭解的情況下,也常造成攝取過多的蛋白質、鈉、鉀、磷等,反而增加腎謝負擔,若未適時依營養建議補充低蛋白點心,也間接導致熱量攝取不足。

建議先由營養師進行飲食攝取評估,針對個人擬定飲食計畫。 如何選擇低蛋白食物也非常重要。建議可選擇市售即時食品,如果凍、水晶餃、粉圓、西谷米、炒冬粉、涼圓或肉圓外皮、涼粉、蓮藕粉,或烹調時使用太白粉、番薯粉、無筋麵粉(澄粉)等裹粉來增加熱量攝取;洋菜、愛玉、仙草、粉粿等本身不含熱量,食用時需再添加糖、糊精、蜂蜜等來做為熱量來源。

享受美食前,應先了解並遵從低蛋白、低鉀、低磷、低鹽等「四低飲食」,不亂吃補,遵循飲食計劃、配合藥物及生活型態調整,是慢性腎臟病友選擇健康及美味食物的依據。

【2009/03/07 聯合報】

腎臟病的類型及常見的症狀

【作者/魏哲彰、湯立嘉,摘自常見病茶飲湯方3一書/亞洲時文社提供】

歸耆參朮飲。圖片/亞洲時文社提供

◎腎臟病的類型及常見的症狀

1.急性腎絲球腎炎:急性腎絲球腎炎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腎炎;造成腎絲球腎炎的原因很多,但仍有許多屬於原因不明。

A.症狀:高血壓、臉部水腫、尿量減少、血尿、蛋白尿、氮血症、腎功能下降等。

B.原因:最常見的為「急性鏈球菌後腎絲球腎炎」,是兒童期腎炎最常見的原因,多在感染溶血性鏈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發炎或皮膚發炎後,經過一至二週的潛伏期,產生腎炎的症狀。

2.慢性腎絲球腎炎:多是急性腎炎發病後,仍持續有高血壓及尿液檢查異常的症狀,時間達一年以上者;或是急性腎炎沒有發病,但尿液檢查持續異常達一年以上者,主要表現有蛋白尿及血尿等。

A.症狀:早期可出現高血壓、血尿、蛋白尿、下肢水腫等症狀。

B.原因:a.家族遺傳性。b.免疫系統疾病。c.大部分的慢性腎絲球腎炎都屬原因不明。

3.腎病症候群:臨床主要表現有大量的白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腫及高血壓等症候。

A.症狀:眼皮、小腿浮腫、蛋白尿、食慾減退,嚴重時可出現胸部積水、腹水及少尿等現象。

B.原因:大多是原發性腎絲球腎炎引起,其次是紅斑性狼瘡、糖尿病性腎臟病等所致。

4.腎結石:結石主要在腎實質形成,然後再流到較寬大的部位滯留而漸漸變大。腎結石的成分75~85%由草酸鈣、磷酸鈣構成,其餘的由尿酸等其他成分構成。腎結石多見於男性,平均發生的年齡在30歲以上,多有家族遺傳性。

A.症狀:腎結石較小時沒有疼痛的感覺,甚至可以隨著尿液排出,只有較大一些的結石移動時,才會產生疼痛感。腎結石所產生劇烈性的疼痛,常造成患者無法起身甚至汗流浹背,其疼痛部位多與相對應的神經階段有關,多位於肋腹部、同側的下腹部、腰部、睪丸及會陰等部位,同時多伴隨有血尿、頻尿、急尿及排尿困難等情形。

B.原因:腎結石的原因可由遺傳、飲食等因素造成。

C.臨床檢查:X光檢查、腎臟功能檢查。

5.腎衰竭:

A.急性腎衰竭:腎功能突然在幾天之間急速降低,血中肌酸酐及尿素氮迅速上升的病症。 a.症狀:血中肌酸酐及尿素氮突然上升、少尿、無尿、疲倦、噁心嘔吐、 食慾不振、高血壓等。

b.原因:急性腎衰竭可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三種不同的致病原因。 腎前性:可因劇烈的脫水、利尿、嘔吐、腹瀉、燒燙傷、急性心臟衰竭、 休克等因素,造成流往腎臟的血液大量減少所致。

腎性:因腎臟自身發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腎臟功能衰竭,如急性腎小 管腎炎,或藥物中毒、輸血反應等因素造成。

腎後性:因輸尿管以下的排尿管道阻塞,導致排尿障礙造成,如輸尿管 結石、前列腺肥大等因素。

c.臨床檢查:腎臟功能檢查。

B.慢性腎衰竭:因各種慢性腎病日久沒有痊癒,引起腎臟功能慢慢低下的病症。 a.症狀:中早期症狀不明顯,到了末期則可見噁心嘔吐、食慾差、貧血、疲倦、水腫、高血壓、抽筋、骨折等。

b.原因:各種慢性腎病,如糖尿病性腎病、腎病綜合症、慢性腎小球腎 炎、慢性腎盂腎炎等長期不癒所致。

c. 臨床檢查:腎臟功能檢查、腎絲球過濾率檢查。

6.尿毒症:尿毒症是腎功能衰退到一定的程度,導致體內的毒廢物無法排出體外,使血中的尿毒素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A.症狀:疲倦、頭暈、衰弱無力、口中尿素味、噁心嘔吐、食慾差或厭食、皮膚搔癢、抽筋、四肢麻木、怕冷等,嚴重者可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B.原因:各種急性或慢性腎臟病,皆可引起尿毒症。

C. 臨床檢查:腎臟功能檢查、X光檢查、超音波、電腦斷層。

◎ 哪些因素容易得到腎臟病

1.濫用藥物:如止痛藥、中成藥、草藥。 
2.飲食因素:高鈉、高鉀、高蛋白食物,大量無節制攝取,以致腎臟不勝負荷。 
3.高血壓病患者:長期的血壓過高沒有控制,導致腎臟的組織受損。
4.糖尿病患者。 
5.過分勞累。
6.過度脫水。 
7.長期憋尿。 
8.感冒不癒。
9.生物、化學毒性:昆蟲毒蟲咬傷、化學藥劑中毒。
10.意外事故:燒燙傷。

◎怎樣避免罹患腎臟病

1.飲食有度,切勿暴飲暴食。
2.正常作息,避免過度勞累。
3.正常人每日應補充足夠的水分,每日至少2400ml。
4.避免感冒,喉嚨、扁桃腺鏈球菌感染時,應即時治療。
5.慎用藥物,如偏方草藥、針劑或口服的止痛藥、胃藥及軟便劑。
6.避免憋尿。
7.控制高血壓。
8.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9.避免攝取化學添加物過多的食品,或飲用經重金屬、農藥汙染的水源。
10.定期做腎功能及尿液檢查。

◎腎臟病患者應避免吃的食物

1.限制水液、食鹽、醬油及蛋白質的攝取。
2.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香菸、酒、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冰涼食物、西瓜、楊桃、柚子、葡萄柚、芒果、橘子等。 
3.避免食用加工食品或含過多化學添加劑的食物。
4.各類運動飲料。
5.應慎選補養劑或禁止各類補藥的攝取。 
6.限制調味料(味精)。
7.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肉湯、紹興酒、啤酒等。
8.含鉀鹽較高的食物,如香蕉、黃瓜、蘿蔔、菠菜、花生、牛肉、雞肉等。

◎腎臟病的養生茶飲

歸耆參朮飲

【材料】:黨參15g、黃耆12g、白朮9g、當歸6g、枸杞6g、甘草3g
【做法】:加入900ml清水共同煎煮,沸騰後改以小火續煮至一半量,即可熄火,取藥汁待溫飲用。
【功效】:補氣健脾、蛋白尿、小便混濁、疲勞、短氣。

中藥的性味功效

*黨參-甘平,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黃耆-甘微溫,補氣固表、生肌托瘡、利水消腫。
*白朮-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止痛、潤腸。
*枸杞-甘平,滋腎補肝、明目、潤肺。
*甘草-甘平,補益脾氣、止咳嗽、緩急止痛、解毒。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薏仁》B群美膚 膳食纖維降血脂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記者王忠明、徐世經/攝影)
薏仁跟稻米一樣,同屬禾本科植物,也叫做薏苡仁。它不只可以當主食,或加入米飯裡一塊兒烹煮,傳統保健藥膳裡也經常可見,最著名的應數四神湯。

市售薏仁多半是去除外殼、糠皮後的白薏仁,有時也可見到去除外殼、留下糠皮的糙薏仁,也就是俗稱的紅薏仁。此外,視品種不同,還有大、小薏仁(即洋薏仁)之分,不管是在外觀或口感上,都有顯著差異。

濕疹患者 夏可食 冬避免
北醫大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

屬性微寒的薏仁,古籍記載,薏仁色白入肺,從中醫角度來看,肺主皮毛,多吃薏仁對皮膚有幫助,具有美白功效。

除了美膚,濕疹患者在夏天也可以吃一些薏仁。熱天裡,濕疹患者患部除了紅腫,還常起一顆顆的小水泡,有時還有滲出液,這時候吃綠豆、薏仁湯,綠豆有助清熱解毒,薏仁則可去濕氣。但要提醒讀者的是,換成了冬季濕疹,患部變得乾癢還會脫皮,這時候可別吃薏仁,才不會讓乾癢情況更惡化。

糠含B群 去腳氣 除水腫

另外,紅薏仁的麩糠含有B群,可以去腳氣,對下肢濕疹的緩解也有幫助。以薏仁、紅豆跟三錢廣陳皮、十顆大棗、一片甘草同煮,可以利尿消水腫,改善月經來前的下肢水腫。古籍還記載,薏仁可以「去痿」,簡單講,就是去除濕熱造成的疼痛。

孕期前後 便秘者 忌食用

因為薏仁可以利濕,容易拉肚子且糞便呈黏稠狀的人,可以適度吃一些薏仁,相反地,便秘的人最好少吃。由於薏仁可能造成子宮收縮,懷孕初期的婦女應避免食用,就算是懷孕後期,最好也是能免則免。

儘管薏仁可當中藥材,但民眾可別寄望一吃薏仁就見效。薏仁要發揮效用,必須「久服、加倍服」,也就是說,要連吃上幾個月,其實比較接近所謂的「食療」。

薏仁未去糠 防治大腸癌
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陳淑美:

從營養師觀點來看,薏仁跟米飯一樣,都算主食類,不同的是,薏仁不管是在B群或膳食纖維的含量上,都比白米飯來得好,若是紅薏仁的營養價值,又更勝白薏仁一籌。

未去除麩糠的紅薏仁含有較多的B群跟膳食纖維,B群有益皮膚,可以讓皮膚更白皙。動物試驗還發現,吃紅薏仁的小老鼠除了比較不會罹患大腸癌外,還可以降血脂跟膽固醇。究竟是膳食纖維發生功效,抑或是其他機轉,目前仍無法確定。

熱量可不低 相當於白米

雖然薏仁比米飯來得營養,可別以為用薏仁取代米飯就不會讓人發胖。薏仁的熱量跟白米飯其實不相上下,每吃一碗,等於攝取280大卡的熱量。可以用薏仁取代米飯,或以1:1、2:1的比例跟米飯一塊兒烹煮。想吃綠豆薏仁降火氣、美白,記得要減少主食的攝取量,才不會吃進過多熱量。

可以降血糖? 大錯特錯

雖然薏仁有不少好處,但因薏仁,尤其紅薏仁的磷含量較多,腎臟病患最好視血液裡的磷離子濃度,並跟醫師討論是否適合食用。若有糖尿病患以為薏仁可以降血糖,可就大錯特錯了。薏仁跟米飯一樣,都屬於澱粉類食物,糖尿病患不是完全不能碰,但要進行「總量管制」,吃了薏仁後,就要減少米飯這類主食的攝取。

【2008/08/24 元氣周報】


降低血脂 減少心血管病風險

【聯合報/特派記者劉惠敏/報導】

「美國心臟協會年會(AHA)」於美國紐奧良舉行,歷時5年的「木星(JUPITER)」研究昨天正式發表,針對膽固醇正常,但高敏感C反應蛋白(hs-CRP)持續過高的5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若給予司達汀類(Statin)降血脂藥,可以有效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木星(JUPITER)」由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心臟學者瑞德克( Ridker)主持,從2003年起至今年3月,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一項橫跨26國,研究對象達17802人的雙盲臨床試驗。

CRP以2為正常數值,研究針對男性50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膽固醇數值正常,但CRP值達4.2者,持續使用降血脂藥Rosuvastatin,每天20毫克,對比服用安慰劑組,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數值,並減少心臟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致死風險達47%,總死亡率更減少20%。

美國每年有一百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台灣也不遑多讓,心血管疾病連續多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醫界過去證實LDL低1%,引發動脈粥狀硬化、阻塞,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降低1%。

瑞德克等學者發現,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除了降低膽固醇,也必須減少與發炎有關的CRP濃度,近年研究陸續發現膽固醇在正常範圍,但CRP偏高者亦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CRP最高族群相較最低族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高出2到4倍。

AHA主席葛登(Gardner)表示,AHA已於2003年將CRP列為血管發炎、心血管疾病相關指標。,而JUPITER研究顯示司達汀藥物同時減低壞膽固醇以及CRP,此研究也再次肯定這一點。參與AHA年會的馬偕醫院心臟科主任侯嘉殷表示,JUPITER證實CRP將從「參考指標」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與抽菸、高血壓、膽固醇同為初級預防必須嚴格控管的因素。

陽明大學內科教授江晨恩指出,司達汀類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惡心、便秘、腹痛、肌痛、無力,研究對象皆有嚴格監控副作用,一般服用司達汀藥物者,仍應定期檢測肌肉痠痛、肝功能等,如有出現副作用,仍須換藥。

紅麴》紅麴降血脂 也可緩經痛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吳雨潔/報導】

(記者高智洋/攝影)
紅麴入菜是福州人與客家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它略顯甜味的特殊香氣,不但能增添食物味道,使色澤鮮艷,更令人食欲大增。

紅麴不只是老祖先傳下來的食材,還是沿用數百年的中國傳統方劑。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紅麴的記載跟療效。現今的中醫師已很少開這味藥,但研究證實紅麴有降血脂功效後,不只打著紅麴名號的產品,成了保健食品市場寵兒,衛生署2005年核准的第一件中藥新藥,就是以紅麴做成的降血脂膠囊。

產婦坐月子排惡露 可多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楊素卿:

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甘、溫、無毒」,具有消食化積、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來治療女人血氣痛,以及產後惡血不盡,頗有效果。

也因為紅麴可以活血化瘀,福州產婦做月子時,常會吃紅糟雞湯,就像本省人吃的麻油雞一樣,雞湯裡加進紅糟,有助於產婦的氣血更通順,避免惡露排不乾淨。另外,被經痛困擾的女性,在經期來時,也可以適量吃些紅麴,緩解經痛。

雖然紅麴是傳統方劑,但因現在能使用的藥物非常多,中醫師已經很少拿來當藥材使用,多半是民眾自行當補品吃。

孕婦、肝腎功能差 勿食用

可做為溫補用的紅麴,食用時倒是沒特殊的體質限制。台大微生物暨生化學研究所所長潘子明提醒,市售九成五紅麴都是從中國大陸進口,台灣自製紅麴很少,由於紅麴發酵過程,可能伴隨產生菌毒素「橘黴素」(Citrinin),會危害肝、腎。他說,除了肝、腎功能不好的人盡量不要吃紅麴外,懷孕時期也要避免食用,以免因為紅麴的活血功效而產生流產風險。

另外,也因紅麴可以活血化瘀可能影響凝血功能,剛開完刀或即將要動手術的病患,也要避免食用。

紅糟雖可降血脂 勿多油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李青蓉:

傳統客家村常常會自製紅麴或紅糟,除了拿來醃肉,延長肉品食用期限外,也可以添加在料理裡,增加風味跟色澤。由於客家人常用紅麴入菜,尤其是做紅糟肉,但客家族群裡,有高血脂毛病的人反而不多,才會引發外界好奇,投入降血脂研究。

愈來愈多報告證實,紅麴可以抑制體內膽固醇合成,具有降血脂的功效,從這角度來看,用紅麴醃漬肉類,或跟肉類一塊兒烹煮,似乎是不錯的組合。但要提醒民眾的是,紅麴搭油脂的結果,恐怕只能滿足口腹之欲,是達不到降血脂效果的。

炒飯拌飯做湯底 健康吃

除了搭配肉類烹調,也有人在火鍋湯底裡加入紅麴,強調養生概念。此外,紅麴也可以當作調味料,做紅麴炒飯或拌飯,這也是最簡單的食用方法。

儘管有不少人喜歡紅麴那特殊的風味,不敢領教的人也不在少數,怕紅麴味道的人,在烹調時,蒸煮時間可以長一點,降低它發酵的味道。

【2008/05/19 元氣周報】

降血脂藥+紅麴 傷肌傷肝

降血脂藥+紅麴 傷肌傷肝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司他汀(statin)」是降血脂最常用藥物,醫師指出,「司他汀」類藥品與葡萄柚汁、紅麴健康食品及多種藥物併同使用,會產生交互作用,造成肝功能指數上升、肌肉痠痛,嚴重甚至有橫紋肌溶解症。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弘表示,國內治療高血脂疾病使用的藥物中,司他汀類占八到九成,但很多醫師及患者都沒有注意到交互作用問題。有患者在服藥時,又使用成藥或其他健康食品,會增加副作用風險。

陳志弘指出,司他汀藥物療效雖好,但若與葡萄柚、紅麴等併同使用,會出問題;葡萄柚所含的酵素會延緩司他汀代謝,使留在體內的司他汀濃度過高;紅麴類食品,因本身含有天然司他汀,會有劑量過高。

他指出,美國就有患者同時食用紅麴產生副作用的報告,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還因市售紅麴產品含有高劑量司他汀,要求業者下架,相關紅麴產品中的司他汀成分已大幅下降。司他汀與很多藥物也會產生交互作用,常見的是老年患者同時服用高血壓、糖尿病等藥物,雖不是每人都會發生副作用,但仍要注意。

根據研究,約有百分之一到三的患者會出現肝功能指數升高,因此多重服藥民眾,最好定期追蹤肝功能;另一副作用是肌肉損傷,血中肌酸激酶上升,輕微者肌肉痠痛、無力,嚴重造成橫紋肌溶解,致死率相當高,但後者發生率較低,可能數萬名患者中才有一例。

併服子宮內膜藥 險腎衰竭

一名六十歲婦女因同時服用降血脂與治療子宮內膜增生藥物,造成橫紋肌溶解症,差點腎衰竭,治療撿回一命,經查證,這類藥物交互作用的病例全球不到五例,台灣則是首見。

這名患者同時服降血脂藥物樂瓦司他汀(lovastatin)及治療子宮內膜增生藥物Danazol,兩種藥物竟會交互作用造成嚴重後遺症,醫師發現後也很訝異。

這名患者因四肢痠痛無力,無法爬樓梯,連碗筷都拿不起來,到成大求診,醫師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成大指出,婦人肌肉細胞大量壞死,電解值也不平衡,產生心律不整,造成腎功能損壞,情況一度危急;後來補充電解質、並停用原使用藥物,狀況才穩定。

【2008/04/10 聯合報】

降血脂藥 別擅自停用

降血脂藥 別擅自停用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日前研究指出,服用立普妥等含atorvastatin成分降血脂藥物,恐引發出血性中風風險,衛生署與臨床醫師昨天表示,服用立普妥劑量低於80毫克者,可繼續使用,民眾不需恐慌,更不應擅自停藥。

「如果不吃更危險」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廖濟洲表示,先前國外研究每日使用劑量為80毫克,台灣病人的使用劑量多數為10、20毫克或40毫克,民眾不應過於擔心而逕自停藥,仍需依照醫師指示用藥,以免增加心肌梗塞風險。

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杜思德說明,中風患者應同時控制血壓與血脂數值,前述針對中風患者的研究指出,服用80毫克立普妥,發生出血性中風的機率較梗塞性中風為高。

由於出血性中風者的血壓也經常偏高,因此只要是曾有出血性中風病史、血壓控制不良,都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

杜思德也說,針對血脂降低幅度的對照性研究,降低血脂的數值並不影響出血性中風發生機率,因此,降血脂藥與出血性中風的因果關係,有待進一步研究。

研究顯示,有出血性中風病史的患者,若每天服用立普妥80毫克,才需要注意增加出血性中風機率之可能性。

根據去年八月神經學( Neurology)期刊,中風三天後,患者中斷使用立普妥,會增加五倍死亡或需依賴照護之風險,建議患者不應自行中斷用藥。

【2008/01/16 聯合報】

烏梅湯 生津止渴降血脂

烏梅湯 生津止渴降血脂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烏梅湯生津止渴,又助降血脂。中醫師陳旺全指出,烏梅與山楂、枸杞、陳皮、甘草,茯苓、金棗等藥材搭配,可改善口乾舌燥與部分血脂過高的問題。

中醫師陳旺全在衛教講座中建議以烏梅50克與山楂7錢、枸杞8錢、陳皮3錢、甘草2錢,茯苓5錢、金棗5錢、清華桂1錢,純蜜1兩煮成茶飲,適度飲用生津止渴,又助降血脂。

中醫師指出,烏梅傳統上是將剛採收下的梅子炮制而成,其味酸澀,有收斂作用,能斂肺止咳,可治肺虛久咳不止,又能澀腸止瀉,治療脾虛久瀉。烏梅有助生津止渴,改善口燥咽乾、煩渴多飲者,可用烏梅煎湯,有生津潤燥的效果。

然而烏梅吃多了對有消化性潰瘍者不利,腸胃潰瘍發作的機率上升,酸食適量才能避免疾病發作。

茴香》不只當香料 莖葉可食用

茴香》不只當香料 莖葉可食用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汐止國泰醫院營養師莊富如:
茴香不只能當香料,它的莖葉還可以食用,但因氣味特殊,有些人不見得能接受。

茴香菜裡含有的鈣質,在蔬菜裡可以說是名列前茅。每100公克茴香菜,鈣含量是132毫克,只比同是新鮮蔬菜的芥蘭、山芹、紅莧菜、紅鳳菜、小白菜等少一些。

以成年人來說,每天要攝取的鈣質大約是1000毫克,成長中的青少年需求量更高,約要120毫克。在吃蔬菜同時,想多吃到一點鈣質的人,茴香菜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不過,人類最主要的鈣質來源還是乳製品,不能偏廢。

去腥添香氣 魚肉都歡迎

除了鈣質,茴香菜跟一般蔬菜一樣,纖維質豐富也是它的一大長處。中醫認為茴香菜可以整腸胃,就營養師觀點來看,就是因為它富含纖維質,能幫助排便。

很多民眾不曉得該怎麼使用茴香菜,它的用法跟香菜(芫荽)差不多,可以添加在肉類、海產裡,去腥、添香氣。

炒蛋或煮湯 做法都簡單

茴香菜常見的煮法就是炒蛋或煮湯。做法簡單,先用麻油爆香薑片,再加入茴香炒一炒,加水煮開後調味即可。以麻油、薑片與茴香同炒,再倒入蛋汁,怕茴香氣味過重的人,起鍋前可以淋上些許米酒。

青菜的鉀含量都較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最好先以水燙過,或只吃茴香菜,不要喝湯。

【2009/04/12 元氣周報】

茴香》高鈣多纖整腸胃 溫腎散寒解經痛

市杭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特殊的香氣 淡淡的苦味

(記者陳立凱/攝影)
傘形科植物的茴香,它有如稻穀般的種子稱「小茴香」,散發著特殊香氣,還有淡淡的苦味跟辛辣感,是製作許多綜合香料的主要原料。

小茴香種子不只能當香料入菜,還有藥用價值。茴香菜本身,就是一棵香草,鮮嫩的莖葉不只能吃,還可當香菜用,去除肉類、海鮮的腥味,增添風味。

男改善疝氣 女溫暖子宮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家蓓:
性溫、味甘辛的小茴香,入肝經及胞宮(即子宮),可以溫腎散寒。有疝氣腰疼,常覺得腹部有垂墜感的男性,可以食用茴香菜或小茴香,有助改善。

體質虛寒的女性,常有經痛困擾,吃些茴香菜炒蛋,或在料理裡放點小茴香,有助緩解不適。難受孕的女性,像基礎體溫高溫期不明顯,或高溫期過短,平日可以吃茴香菜或小茴香溫暖子宮。

口乾牙腫痛 少食小茴香

茴香菜裡的茴香油,還有開胃效果,可緩解虛寒型潰瘍。這類患者常覺得胃「幽幽地痛」,痛點不固定,四肢也經常性冰冷。相對地,有口乾舌燥、牙齦腫痛的人,就要少吃點茴香菜跟小茴香,以免火上添油。

吃素體虛 茴香可暖身

有些人長期吃素後,體質變得較虛寒、怕冷。除了可適度食用茴香菜,也可以烹煮食物時,添加一點小茴香或五香粉「暖身」。

市售的五香粉,視品牌不同,添加的辛香料也略有出入,但幾乎都少不了茴香、肉桂這兩味。

另外,腎虛腰痛和頻尿的人,食用茴香可改善一些狀況。

州街二號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不能沒腸識》腸道保健24個祕訣

【元氣周報/記者林宜靜/整理;資料來源/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蔡英傑】

《飲食篇》
1.每天喝6杯以上的水
2.每天攝取足量乳酸菌
3.每天攝取30公克以上纖維質
4.細嚼慢嚥
5.吃八分飽就好
6.天天檢視自己吃了什麼

《規律生活篇》
7.天天一定吃早餐
8.早一小時睡,早一小時起床
9.三餐定時定量
10.每天固定時間上大號、做運動

《運動篇》
11.每天定時做20分鐘的腸道運動操
12.每周快走3到4次,每次30分鐘
13.經常做經絡按摩
14.練習腹式呼吸
15.隨時注意姿勢正確

《壓力篇》
16.隨時評估自己的壓力程度
17.尋求最喜歡、適合的解壓方法
18.利用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解壓
19.假日安排休閒活動

《排便篇》
20.努力早上排便
21.固定大號時間,沒便意也要去
22.仔細觀察便便,記錄便便的健康訊息
23.尊重便意,想上就必須上

《腸道健檢篇》
24.排定未來五年的健檢時間

※延伸閱讀》
‧腸胃疾病營養與保健
‧腸胃疾病營養與保健》消化系統的重要性
‧腸胃疾病營養與保健》腸胃道與營養關係密切

【2009/04/12 元氣周報】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誰適合用整脊擺脫病痛?

不需開刀、不用吃藥,「喬」骨頭就能擺脫病痛,「整脊」這種另類療法你應該嘗試嗎?如何安全整脊?
【文/謝曉雲;攝影/陳德信】

在輔助及另類療法之中,一般通稱的「整脊」,醫學上稱為脊骨矯治(spinal manual therapy)、脊骨神經學(Chiropractic)等,是目前最蓬勃發展,且最多人使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歐美、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數十個國家均有專業、由國家認證的整脊人員為病人治療各種骨骼、肌肉、神經系統疾病。根據統計,美國一年大約有超過2000萬人利用「整脊」來解決疼痛不適。

然而在台灣,「整脊」經常和傳統民俗療法的整骨、推拿整復等混淆,且不時傳出因為推拿、整脊而造成中風、骨折,甚至四肢癱瘓,令人質疑整脊的安全性。

當身體出現痠痛時,除了上骨科、復健科尋求治療,值不值得嘗試整脊?

Q1整脊和骨科、復健科的治療有何不同?

西醫的骨科主要以藥物、手術治療骨骼、關節、肌肉問題,而復健科則以物理治療,如冷或熱敷、紅外線、超音波、牽引、運動治療等為主。

至於整脊著重的是「身體結構失衡」,也就是因為骨骼、關節錯位,或肌肉不平衡引起的疾病,如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脊椎滑脫等,不採取吃藥、打針、手術等方法,而是藉由治療者的手去調整、矯正偏移、不平衡的骨骼關節肌肉,使身體恢復無痛且最大的活動度。

本身為復健科醫師,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汪作良發現,傳統西醫對許多脊椎疾病的療效有限,吃藥、熱敷、電療等無法解決身體結構失衡而產生的病痛問題,因此,十年前他赴美學習脊椎醫學,並取得美國南加州健康科學大學脊骨神經醫學院博士,回國之後,以手法矯治病人錯位的骨骼關節肌肉。

壢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頌凱認為,整脊確實能發揮目前復健醫學物理治療做不到的部份,例如脊椎錯位,物理治療的脊椎牽引或腰椎牽引只能恢復到一定程度,並無法更精細將骨骼調整回到正常位置。復健之後,疼痛不適雖獲得緩解,但骨骼錯位的情況可能還是存在,必須持續運動,避免惡化或復發。

Q2整脊對哪些疾病治療效果最好?

坊間有些整脊治療誇大療效,宣稱氣喘、過敏性鼻炎、失眠、胃腸道等諸多疾病都可藉由整脊治癒。而國外曾有一些研究質疑整脊的療效,認為幾乎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實,整脊可以治療背痛、頸部疼痛、氣喘、過敏、頭痛等問題。

整脊究竟有沒有效,主要視病痛是否因為身體結構失衡引起,例如因為骨骼關節錯位引起疼痛,利用手法矯治回復正常位置,排除神經壓迫情況,病痛自然解除。

目前,整脊只對於神經骨骼肌肉系統,如急性頸痛(像落枕)、急性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急慢性腰扭傷等問題,有比較好的療效。至於其他如呼吸、循環、消化等系統的內科疾病,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明整脊的效益。

而是否即早治療,也會影響整脊的效果,如果發生半個月以內就接受治療,效果會比變成慢性疼痛後再治療要好。

此外,調整生活型態和運動才能促進疾病復原。治療效果一半靠自己,絕非只靠「喬」骨頭,就能永遠擺脫病痛之苦。

汪作良醫師指出,身體具有自我療癒能力,醫生利用手法將身體結構調正,只是幫助啟動身體的自我療癒系統,接下來,病人需要調整不良的生活型態、姿勢習慣,並配合運動,才有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效。所以,病人第一次來看診,他除了診斷、矯正治療外,一定教病人運動,複診時,要病人做一次給他看,確保病人做得正確,並一再叮嚀回家要持續運動。

如果不運動、不改變不良習慣,即使以整脊將骨骼肌肉調正了,一段時間之後,結構又會錯位,疼痛又回來了。

Q3整脊到底安不安全?

未經正確診斷,且不當扭轉、調整脊椎骨骼,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骨折、中風、四肢癱瘓。

只要在醫療專業人員正確診斷,並排除不能接受整脊的情況,如發炎性關節炎、脊椎不穩定、腫瘤等,以安全的手法進行矯正治療,整脊基本上是安全的。

在加拿大領有脊骨神經醫師(Doctor of Chiropractic)執照的黃如玉指出,國外許多實證研究顯示,接受頸椎整脊而中風的機率是100萬分之一到400萬分之一,而接受腰椎整脊的中風機率則更低。

在台灣,許多人並非找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整脊,而是尋求民俗療法的推拿、整骨。汪作良指出,不是經過脊骨矯治訓練的醫事專業人員執行整脊,可能因診斷不正確,及矯正手法不安全─施力過大、扭轉幅度過大,都會提高整脊的危險性。

「並不是調整到骨頭作響才有效,」汪作良說,大多數病人都只要調整肌肉,而不需「喬」骨頭,或只是小幅度、小力道、慢慢調整骨頭,就有效了。他認為,坊間許多推拿整復師大力道扭轉病人的骨頭,整得人疼痛唉叫,尤其大幅度扭轉頸部,實在很危險。

而且,安全的整脊應該幾乎不會痛,只有少部份人在接受矯治的3~7天內會有痠痛現象,這是因為經過調整之後,原先在錯誤姿勢下一直沒機會用力的肌肉,現在開始要出力來維持正確姿勢,所以容易疲勞與痠痛,汪作良解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雜誌123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掌握6原則,安心吃素顧營養

吃素的人常擔心某些營養不夠,尤其小孩、老人、孕婦,跟著《康健》做補充,你可以更健康。
【文/梁嫣純;攝影/康健資料】

戴先生一家人因宗教信仰長年茹素,近來他正苦惱是否該調整3歲的兒子和懷著第二胎的太太的飲食,以免正需充足營養素的他們,吃得不夠營養。

營養學界的確常提醒素食者注意飲食的技巧,以免造成鐵質、維生素B12、鈣質及蛋白質的攝取不足,尤其是發育中的孩子、懷孕中的婦女及生病中營養不良的人,更需要注意。

不過別太憂心,只要掌握以下原則,人人都能健康吃素:

1 蛋奶素最好

吃素超過10年的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金美雲建議,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懷孕期的婦女、重病患者最好改吃蛋奶素。

奶類含有豐富的鈣質及蛋白質,蛋富含鐵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卵磷脂,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建議素食者每週吃2.3顆雞蛋或每天1.2杯牛奶,補充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2 添鈣強骨本

鈣質是構成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嬰幼兒缺鈣會生長遲緩、骨骼發育不全或變形,而且牙齒容易損壞;成人及老人則會有骨質軟化症及骨質疏鬆症。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主任蔡玲貞在《素美食》書中為文表示,素食者的鈣質攝取量要比一般人增加20%,因為研究發現,奶素者的骨質密度比非素食者減少3.5%,長期純素者比奶素者更低。她提醒除了多吃奶品類、綠葉蔬菜類、豆類、黑芝麻、髮菜、及加鈣穀類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外,還可搭配以下的生活小技巧,以提高鈣質的吸收:

●含鈣食物可搭配維生素C一起吃,例如飯後吃水果、吃飯時配果汁。

●每天日曬15分鐘,增加體內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

●少吃加工食物、飲料、高鹽食物,且不要吃太大量蔬菜,因為過多的纖維也會降低鈣的吸收。

●必須補充鈣片時,使用低劑量,一日多次補足,且最好在空腹時補充,有利吸收。

3 蛋白質互補法

豐富的蛋白質是成長中孩子、孕育新生命孕婦、修補身體機能病患所亟需。偏偏植物性蛋白質多屬於不完整的蛋白質,無法完整提供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可能缺少其中數種。

劉怡里營養師提醒素食者要善用「蛋白質互補法」,藉由多種植物性蛋白質食材的搭配,以彌補彼此的不足,例如糙米加黃豆、綠豆加薏仁、五穀饅頭。

而且要注意各類食品搭配法的多樣性變化,讓每天都能攝取到不同種類的營養素,除了豆類食品,堅果類及種子類食物也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手麻腳麻可能生哪種病?

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許多人會有手腳發麻的症狀,可別以為只是天氣變化的正常現象,這也可能是危及生命的警訊。
【文/龔善美】

寒流來襲,天氣突然轉涼,50多歲的小鄭某天大清早起床時,突然發現自己手腳瞬間有些麻木及無力感,以為是因為氣溫太低,所以四肢血液循環不佳,想著動一動應該就會好轉……。

由於平時沒有任何徵兆預警,對這突如其來,間間斷斷的半邊麻木無力感,小鄭並沒有警覺到它的嚴重性,還是一如往常上班去,結果卻在辦公室裡倒下,緊急送醫,才發覺原來是腦中風,雖然救回一命,卻半身不遂,需要長久復健,癒後的效果不甚理想。

手腳麻木,雖然看似是小小問題,但若忽略了這項身體發出的警訊,嚴重時,可能會危及性命!甚至可能因而影響自己打理生活的能力。除了腦中風之外,手腳麻木還可能是其他哪些疾病的警訊?

可能性1:腦中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家醫科主任林忠順指出,天氣冷時,血管因而收縮,有些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是年紀大的老人家,最容易在此時急性中風。若是發現突然出現手腳、臉部或身體半邊麻木,有可能是腦中風的現象,最好趕緊就醫,以便及時掌握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若是未能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腦細胞壞死,身體機能受損,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可能性2:肺血栓、肌肉壞死

必須要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洽公或旅遊的人,喜歡打麻將而長時間坐著不動,或是從不運動的人,往往可能會因為久坐不動,造成四肢暫時性缺氧,會出現手腳麻木、手舉不起來的狀況。

林忠順說,若只是因為姿勢長久不變而暫時感覺到四肢麻木還好,但臨床上有時會因此而導致肺血栓、肌肉壞死的情況,肺血栓會造成呼吸衰竭,可能致命;而肌肉缺氧壞死會產生毒素,隨血液循環全身,也會造成敗血症的致命情況。有些老人家患病後長期臥床,若是沒有專人看護,隨時留意為患者翻身按摩,往往也會因為血液回流缺乏,輕則產生褥瘡,嚴重時也會造成肌肉壞死的情況。

可能性3:自體免疫疾病

若是天氣變化時,指尖、手掌與下肢麻痛的情況特別明顯,尤其是天氣變冷、血管收縮時候,林忠順建議,就有必要懷疑手腳麻木的症狀是不是和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相關,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末梢血管炎等,最好進行抽血或內分泌檢查,以進一步確認。

可能性4:腕隧道症候群、壓迫性神經炎

水泥工、搬運工、機械操作員等經常需要用力的勞工,或是長時間打電腦、用滑鼠的上班族,還有經常操持家務的家庭主婦們,由於手腕正中神經長期受到壓迫而發炎,神經缺氧,末梢神經就會受到影響,手指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便會覺得無力,林忠順指出,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壓迫性神經炎,除了用藥,更重要的是要減少負重及盡早復健,讓手部神經獲得適度休息。

可能性5:急性身心症

當出現急性的手麻腳麻合併呼吸困難,全身都不舒服,而且換氣過度時,林忠順表示,這主要是和患者本身的情緒、壓力有關,可能因為身處環境突然變化,也許是家庭問題,也可能是經濟困難,一旦壓力增加,引起患者極度緊張、恐慌不安,就可能出現這種急性的身心症,除了藥物治療,還得找出影響患者心情的原因,針對原因化解壓力源頭。

可能性6:其他情況

此外,林忠順指出,有些慢性病患者,例如腎臟病患,可能會因為吃錯東西,或是受到所吃藥物的影響,或是因為運動、脫水等不同情況,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鈉離子、鉀離子及鈣離子等流失,也會出現手麻合併無力感的症狀,甚至導致昏倒、休克,危及生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09期】

4大毛病人 最愛寒冬進補

即使是不景氣,寒冷冬天一到大家就是喜歡補,不論是夜市藥膳、超市的冷凍藥膳,只要加上營養的的巧思,都可達到健康目的。
【文/連以晴】

(常春月刊/提供)

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包括手腳冰冷、臉色不佳、用腦用度和口乾舌燥等,若是想在寒冬中享受進補的滋味,該怎麼吃比較好?

一、手腳冰冷

手腳冰冷的原因可能是血液循環不良,因此平時可以多吃肉桂、薑、黑木耳等食材,但若是因為維他命B群不足,則可以吃堅果類或菇類食品。

●年輕人手腳冰冷,通常是因為運動量不足,老年人則可能是血液太濃稠,不利流通,重點是可多吃青菜、生薑來改善。

●若是年長女性具有身材瘦瘦、皮膚白皙、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怕冷或吃冰涼食物會拉肚子的人,就是屬於寒性體質,資深營養師謝宜芳表示,這類人就非常適合熱補,可以善用生薑、山藥(中性食材)、黃耆等藥材入菜或燉湯,或是市面上販售的冬天聖品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而寒性體質的人,則不宜多食果菜汁、芹菜、洋蔥等太涼的食物,以免造成腹瀉。

二、臉色不佳

臉色不佳的原因通常都是血氣運行不好導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醫務長許中華建議,可以多吃點黑糖、龍鳳菜,或是在菜餚中加入茴香、黑胡椒等香料,以改善血氣運行,就可以呈現紅潤的好臉色。

三、用腦用度

經常需要大腦思考的人不能用熱補,反而要多選擇深海魚類,如鮭魚、鱈魚烹調味噌鮭魚湯,以補充蛋白質,但切忌使用過多的油脂;另外,也可以補充雞精、或是燉煮時加一點龍眼乾、紅棗、黑棗、人參鬚、黃耆的雞湯,都是可以讓腦袋恢復正常很好的食補。

四、口乾舌燥

謝宜芳指出,身材肥肥胖胖、容易便秘、經常口乾舌燥、火氣大的人,歸類於熱性體質,若要進補就要藉由涼補來平衡身體,如利用枸杞子、白朮、茯苓、薏仁、白芍、山藥等藥材來補氣與補血。

而薑母、鴨肉、羊肉等都屬於熱性食材,就連薑母鴨、羊肉爐、藥燉排骨所使用的藥材,如熟地、黃耆、山藥、當歸等也偏熱性,因此,吃吃打牙祭可以,千萬不要補得太過頻繁,否則會造成身體負擔。

大賣場包裝藥膳 換個方法補

每到冬天,不管是羊肉爐還是薑母鴨還是藥燉排骨,各種冷凍包賣到嚇嚇叫,很多人經常趁著特價期間買上一堆,打開包裝加熱就是一頓食物或是宵夜的好夥伴,價錢也不算太離譜,大多在百元上下,但許中華表示,在吃美味料理的同時,更要注意營養均衡,因為不管是外賣或是賣場冷凍的藥膳,大多屬於重口味,鹽分高又油膩,因此,建議買回家後先做些小動作:

1.食用前將凝固的油脂刮除。

2.多加點水以稀釋鹽分與味精。

3.多放些青菜如高麗菜、青江菜等,除了可以攝取蔬菜的纖維素、維他命,也可以消除油膩。

不過由於市面上販售的藥膳口味油膩居多,因此最好還是購買藥材,回家自己烹調燉排骨、熬煮雞湯,保證能吃到美味又兼具健康。

此外,在超商、賣場也常可以買到萃取精華的四物湯、人參液等液體瓶裝飲品,輕鬆方便,所以常吸引許多人購買,也有許多人因為不敢直接喝,但會將雞精當高湯來煮泡麵,或是加點料煮湯,針對此點,謝宜芳提醒,市售的液體萃取精華液的藥效、成分都不明,品質無法獲得保證,因此選購時要特別注意廠牌、內容物等商標標示;而且廠商可能為了讓產品的口感順口、好喝,多少都會摻加化學物質如香精等成分,因此,不建議直接作為湯底燉煮藥膳,最好還是回歸自然,挑選適合體質的藥材熬煮補湯,比較能夠喝得安心。

是自己愛吃 還是真的需要補?

謝宜芳指出,身體是人體最佳的反應器,只要在吃完食物後的隔天,沒有感到任何的不舒服,就代表這種飲食是適合的;但如果出現燥熱、寒冷、打噴嚏、鼻子過敏、腰痠背痛、腹瀉、味覺麻痺等不舒服的症狀,則表示跟此類食物相剋,不宜過量食用。舉例來說,三五好友常會在冬天相約吃麻辣火鍋,但有些人吃完隔天一點事兒都沒有,但自己隔天卻一直跑廁所、拉肚子,這個時候就要警覺,了解麻辣火鍋對自己是過於燥熱,下次吃麻辣鍋,若不是多加點青菜,要不就換鴛鴦鍋,選擇清淡的鍋底比較保險。

許中華表示,食補是一個養生的概念,主要是幫助身體健康,就中醫的角度來看,若是希望身體健康,就要講求中庸、和諧、平衡,因此,應該是身體缺乏什麼,才去補什麼,依照自己的體質來進行食補,而不是以一概全,所有人一到冬天就都卯起來吃薑母鴨、羊肉爐等,有可能因為自己愛吃,有時反而因為不當進補而造成身體不適。

許中華說,因為現代人的問題是營養不均衡、營養過剩和精緻飲食,所以要養生補身,重點是遵守「補充缺乏之物」的原則,以及七分飽、低脂、低卡路里、高纖維的飲食規範,再加上適量的運動就很標準了。

謝宜芳也表示,營養均衡、足夠的蛋白質、多吃蔬菜、少油、少鹽、少精緻糖的飲食習慣,比食補來得更加重要,愈天然、愈原始的自然飲食對身體愈好;因此建議選擇有機、自然耕作、養殖的食材,蔬果又比肉類好,各色蔬果如胡蘿蔔、豆莢、番茄等,至於烹調方式也是愈簡單愈好,水煮、蒸煮會比炒、炸來得健康,食材營養成分也較不會流失。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09期】

補氣藥膳第1名-冬令滋養 人參最夯

補充元氣、提升免疫力、增強體力就靠它!人參味甘、微苦,性溫,以中醫觀點來說,具有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
【文/劉怡如】

(常春月刊/提供)

素有「藥王之王」之稱的人參,自古以來就被中醫作為補氣藥材,不但對養氣補腦、增強體力有療效,近代研究也指出,人參具有調節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更被民間視為滋補養生的頂級聖品,每到了冬令進補的季節,就絕對少不了人參。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以中醫觀點來說,具有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人參因為含有人參皂苷,對於調節免疫系統及增強體力有一定的效果;連西醫也認同多吃人參可以加強腦部的血糖含量、改善腦部血循,不但氣虛、體力差、容易感冒、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定期服用人參做為滋補,對於集中注意力、老人家預防衰老也有幫助。

東西方人參大不同

市面上人參的種類不只一種,依產地、炮製方法不同,補性療效也略有差異。根據中醫藥典記載,產自中國與韓國的東方人參又名「人銜」、「鬼蓋」、「地精」等,採自一種五家科植物的根部,而剛採收的新鮮人參,因為未經過任何炮製,色白偏黃,被稱為「白參」,屬涼補,一般作為藥膳食補。而白參經過烘烤之後,質地變硬且色澤變紅,就成為所謂的「紅參」,屬溫補,補性較強價格也高,大多作為中醫入藥之用。

另外,西方也有人參,稱為「西洋參」或「花旗參」,主要產於美加地區,雖然與東方人參同屬參類,但實為同科不同屬,一般認為西洋參也有補氣作用,但偏涼補,適合有過敏體質的人或小孩服用。

癌症、高血壓患者,不宜自行進補

「癌症患者到底能不能吃人參?」這個問題在民間和醫界一直不斷地被提出來討論。有研究指出人參具有抗癌症的作用,但也有人認為癌症患者不宜,因為人參會促進血管增生,癌症細胞正好需要大量血液供應,吃了反而可能助長癌症的生長。針對這個問題,楊賢鴻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癌症患者的確不適合以人參自行食補,但是中藥有許多複方,只要與其他藥材搭配得宜、在適當時機服用,人參也能發揮抗癌症的作用,但前提是癌症患者服用人參必須經專業醫師處方,千萬不能自行胡亂進補。

另外,高血壓患者也要特別小心,某些體質的人吃人參會使血壓升高,進補之前最好也先詢問專業中醫師。

吃人參忌蘿蔔,也忌發炎感冒

一般民間以人參食補,多以白參入菜,楊賢鴻特別提醒,人參在烹調時應避開與具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同煮,以免減弱了人參補性;還有一句俗語說:「人參忌蘿蔔」,意指白蘿蔔、筍子等寒性食材會破壞人參的藥性,所以最好不要一同熬煮。

當身體出現慢性發炎反應疾病如感冒、慢性肝炎、慢性腎炎的患者,也不宜吃人參進補,因為人參會活化體內白血球、淋巴球,可能會讓發炎反應更嚴重,所以,雖然平時吃人參可以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但是已經出現感冒症狀的人,就應暫時避免食用。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10期】

苦瓜茶-減肥又可降血糖

國內有研究發現,苦瓜能減重、降血脂、降血糖, 特別是對預防腹部脂肪堆積格外有作用,真有這麼神奇嗎?
【文/丁彥伶】

(常春月刊/提供)

最近飲料界爆紅,號稱可以分解脂肪的茶品標榜添加「苦瓜萃取」,而聽說在國際期刊中也有研究報告,說苦瓜中含有苦瓜素,可以降血糖,還能減肥。網路上更有網友留言教作「有效的苦瓜茶」,先來看看網路上大家爭相轉寄的作法是怎麼說的,再來請教專家是否真有這麼一回事?

網路流傳區

網友教作苦瓜茶-宣稱降血糖又降血壓

「其實想要降血糖兼具減肥效果,只要煮苦瓜茶喝就行了,這裡說的苦瓜不是一般的苦瓜,是常被當做中藥的野生苦瓜,或稱山苦瓜。可以自己採摘青的山苦瓜,曬乾後切片,或到各地農會購買現成的苦瓜乾,取15到30克加500c.c.的水煮開後,開小火續煮3分鐘後熄火,悶涼了以後,在每餐飯前飲用,可降血糖,還能抑制熱量的吸收。

山苦瓜茶不只能降血糖和減肥,對高血壓也很有幫助,將5錢山苦瓜切片,用3碗水煮開後熄火煮到剩1碗水,每天飲用有助降血壓。」

專家解說區

曬乾高溫煮沒效 生吃打汁比較好

台北醫學大學生藥研究所教授楊玲玲表示,據目前已知苦瓜的療效是苦瓜素三類,還有一些苦瓜酵素,這些有效成分都不耐高溫,因此她並不認為曬乾的山苦瓜經過熱水煮開後,還能保有它的療效。

研究山苦瓜多年的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主任黃青真,也不認為曬乾的山苦瓜煮茶的降血糖效果,或抑制熱量吸收的減肥效果可以發揮,因為據她們的多項研究都發現,山苦瓜或青苦瓜生吃的效果最好。

苦瓜一天要吃多少才有效?

黃青真表示,目前還沒有作這方面的相關研究,但以動物實驗來推估,成人一天吃80~100克的山苦瓜或青苦瓜就有效,依照這個份量,她建議用山苦瓜及青苦瓜切成片做沙拉,或打成汁來飲用,無論是早上併一次吃,或分三餐飯前吃,都一樣有效。但有些人不習慣苦瓜的苦味,她建議也可以用低溫烘乾的山苦瓜磨成粉來吞服,或泡在溫水中飲用,但不宜高溫烹煮。

中廣型胖子特別有效果

黃青真曾在「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中,進行一項「抗代謝症候群苦瓜保健食品研發」的研究,就發現苦瓜的萃取物可活化過氧化體增殖劑活化受器──PPAR,這個受體在人體的新陳代謝是很重要的關鍵角色,當PPAR被壓抑時,容易使脂肪組織、肝臟組織的代謝發生障礙,便易引發血糖過高而後變糖尿病,也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而苦瓜的品種中以山苦瓜及綠苦瓜成效最好。

黃青真說,世界各地有很多研究單位都在針對苦瓜進行研究,目前為止,研究都顯示苦瓜做為未來研發治療糖尿病及各種疾病的治療極具開發性。

苦瓜的作用除了降血糖外,還有植物雌激素作用,及抑制癌細胞、降血壓、降血脂等各種作用,國內之前還有研究發現,苦瓜不僅可改善高脂飲食誘發的高胰島素血症(未來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而且能減重、降血脂,特別是對預防腹部脂肪堆積格外有作用,而最妙的是,苦瓜的好處生吃就有效。

慈濟大學投入苦瓜的研究也有許多年,由於苦瓜全株包括果實、藤蔓、葉及根都有療效,據說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天天都泡飲苦瓜葉茶來養生。

老病號 當心愈吃愈虛

不過,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醫師吳明珠提醒,苦瓜的抑制血糖效果只對初期糖尿病或肥胖型的糖尿病有效,若糖尿病罹患已久,吃太多苦瓜恐怕會愈吃愈傷身。

中醫認為苦瓜全株皆性寒,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可治中暑及痢疾、疔瘡及高血壓,但針對糖尿病就複雜多了。

吳明珠說,中醫認為糖尿病是「消渴症」,並分為上消、中消及下消等證型,初期糖尿病屬「上消」(飲水多、小便多、口乾渴、舌燥等),治療以生津止渴、清熱潤肺為主,青苦瓜或蘆薈都有效。但如果是「中消」(多吃易餓、消瘦、口苦、口臭、便秘等)或「下消」(小便多而渾濁、腰膝痠軟等),單吃清熱的苦瓜會愈吃愈虛,病情更糟;若已發生腎衰竭,青苦瓜的高鉀離子更可能致命。

由於苦瓜汁或茶飲的濃度有限,很難達到有效劑量,吳明珠認為,青苦瓜對輕症者減肥的幫助可能不錯,但糖尿病患者還是要了解自己的病情,再看看是否適合食用。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10期】

維生素+礦物質+植物營養素全方位健康投資新觀念

金融風暴一波接一波,人心惶惶的此時,拼經濟幾乎成為所有人的生活目標。 不過想拼經濟,沒有健康可是拼不了的!因為攝取均衡的營養,才能使人體運作正常,進而擁有健康的身體與充沛的體力。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了「健康基金」,拼經濟,當然有力!
【文/宮鑫鈴】

(常春月刊/提供)

你的「健康基金」夠了嗎?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同時也是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無論癌症還是慢性病,「飲食因素」至少佔30%,換言之,只要營養均衡了,就能為健康奠定1/3的籌碼。但…營養到底夠不夠,該如何判斷呢?為此,安麗紐崔萊營養師林秀芬特別提供下列營養需求指數檢測表,營養夠不夠,測了就知道!

忙碌隨便吃? 小心賠了健康

現代人生活忙碌,經常必須以便當、泡麵隨便吃,有時甚至一塊雞排就解決一餐,無形中已賠掉了健康。事實上,營養不均衡將提升許多疾病的罹患率,以國人十大死因為例,除事故傷害、肺炎、自殺外,其餘的死因皆與飲食不當有關(影響力至少30%),不均衡的營養就像M型經濟狀況一樣,呈現極端的不平衡!

到底缺什麼?醫師與營養師都指出,前三大國人缺乏的營養素分別為:維生素、礦物質和植物營養素。首先在維生素方面,以「維生素B群」缺乏最為嚴重,林秀芬提到,因為它是水溶性營養素,本就不易保存於體內,加上現代人加班、熬夜、壓力、菸酒的生活習慣,會增加身體對維生素B群的需求量,因此80%的國人具維生素B群攝取不足問題。至於礦物質則以「鈣」為最,其中又以青少年、老人、婦女和素食者較為嚴重。

「植物營養素」 預防癌症與慢性病

近幾年醫學界已發現,蔬果份量或顏色種類攝取不足,與癌症和許多慢性病有密切關係,因為蔬果中所蘊藏的植物營養素(Phytochemicals),具有預防慢性病、降低癌症發生率的作用。然而飲食問題卻又是國人極需改進的一環!何一成提到,約有8成國人蔬果攝取量不僅不到標準的5份,且無法攝足5種顏色,因此近年來,衛生單位不斷呼籲、推廣「天天五蔬果」和「彩虹飲食」等概念。

天天五蔬果 多元攝取「植物營養素」

別以為蔬果吃的多就沒問題,因為植物營養素的攝取也是有訣竅的。林秀芬表示,除了份量夠,還得要種類夠才行,所謂種類指均衡攝取5色(含紅、橘黃、綠、藍紫、白)蔬果。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更指出,美國從1991年起推廣「天天五蔬果(5 a Day)」飲食後,癌症發生率每年下降0.7%,死亡率更以0.5%比率逐年降低,由此可見植物營養素的重要性絕不可小覷。

優質營養補充品 醫師、營養師教你挑!

均衡營養與身體健康有直接且密切的相關性,然而要改善營養失衡問題,就必須從每日的飲食做起。

只是,每天飲食都要攝取二、三十種不同食物種類,這對現代人來說並不容易,因此醫師與營養師皆建議,除了力求每日多樣化的飲食攝取外,可以適量補充一些綜合營養補充品。至於怎麼選?以下三大重點可供參考:

POINT1.品牌」與「認證單位」

選購營養補充品,何一成建議首先不妨從「品牌」與「認證單位」著眼,因為較大且歷史悠久的品牌與相關認證單位,將受到更多、更嚴厲的監督,相較於新的小品牌自然更有保障。

POINT2.選擇「綜合營養補充食品」

許多人在選購時,常面臨「單一或綜合」、「食品或藥品」的選購迷思,此時何一成建議,除非經醫師證明確實有特別補充單一營養素的需要,否則消費者在選購時,建議優先選擇以綜合配方的營養補充食品為宜。原因有二:一、營養素能否吸收,營養素間的連結有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牙齦出血患者如果只補充單一純化的維生素C,效果反而不如直接喝一杯柳橙汁;二、營養補充食品中有較豐富的「粗萃取物」,營養素更接近原始成份,就營養補充考量上,反倒較單一成分藥品為更好選擇。林秀芬也提到,以抗癌尖兵「大蒜」為例,當中的有效成分絕不止大蒜素而已。所以最佳營養保健,選購「綜合營養補充食品」就對了。

POINT3.選擇含「植物營養素」的綜合維生素

市面上的綜合維生素多只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缺少植物營養素,營養也許不夠均衡。因此,醫師與營養師建議,最好選擇含有「植物營養素」的綜合維生素,營養補充才會更完整。

新的一年開始,正是重新佈局的好時機,快為自己和全家人健康加碼,讓全家人以最佳狀態、創造嶄新氣象!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10期】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