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Hi,我是一個正處在該婚而未婚的年齡,家中母親很開明並不急於把我推出家門,但看得出她其實有點擔心,老人家的擔心就是以後沒人照顧要怎麼辦?”但是如果找到的伴,不是人家照顧我們,而是要我們照顧他呢!” 這是我一直灌輸給她的”毒”,她也會回答說也對,不要自找麻煩。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坐骨神經痛 易與其他疼痛混淆

坐骨神經痛除了典型腰痛表現,也常見臀部一帶痠脹,麻木感,甚至往下延伸到腿部。中醫師陳京慶表示,此症常見病史有退化性關節炎長骨刺或脊椎滑脫症,造成第三到第四薦椎間的一條或多條神經根壓迫。外傷如骨折、骨盆腔腫瘤或是髖關節炎,也都可能造成坐骨神經痛;此症屬於中醫髀樞痛、環跳風等範疇,也常見咳嗽加重疼痛症狀。

中醫師陳京慶表示,「梨狀肌症候群」也會造成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因為梨狀肌和坐骨神經位置上有密切關係,此處肌肉發炎有時也會壓迫到坐骨神經,造成假性坐骨神經痛,和真性坐骨神經痛的差別在於,梨狀肌症候群的疼痛部位比較局限於臀部周邊,較不會牽連腰部或腿部。

一般來說,最容易發生上述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疾病的人通常都是需要久站,久坐,搬重物,或者是平常就姿勢不良。長時間脊椎受到壓迫或耗損,自然就容易發生。

陳醫師指出,患者開始時的症狀常有腰部僵硬不適感,疼痛自腰部臀部及大腿後面、膕窩、小腿外側和踝及足放射,接著嚴重一點就會有像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有發作性增劇現象,夜間更嚴重,咳嗽、噴嚏或用力時疼痛加重。也可能會轉變成麻木、針刺感或肌肉僵硬、肌肉不自主的抽動。

此外,長時間搬重物而發生腰部突然劇痛,可能不只是單純的肌肉拉傷,而是坐骨神經痛;中醫師陳京慶表示,門診中一名60歲的老先生,發生腰痛及下半身痠麻無力來看診,患者平工作需久坐,也有長年的園藝活動興趣,漸漸發現腰部容易疼痛以及單側小腿痠麻感,有次在搬花盆時,腰部突然劇痛,貼了藥布改善不大,前來就診。經過檢查後,發現是腰椎長骨刺,影響坐骨神經。

陳京慶表示,這名60歲的老先生患者,受到腰痛及下半身痠麻無力不適困忍,詳細問診得知患者平常工作需久坐,也有長年從事園藝活動的興趣和習慣,之後漸漸發現腰部容易疼痛,以及單側小腿痠麻感。近期有次搬花盆時,腰部突然劇痛,雖然有先自行貼藥布後,但發現改善效果不大,才前來診治。

診斷發現患者腰痛的原因雖然可能是單純的肌肉拉傷,但是根據患者敘述的小腿痠麻感,做神經學檢查後,懷疑也有腰椎的疾病,因此針對患者的急性的肌肉拉傷問題先做處理,並囑患者去做進一步的檢查,經過X光檢查顯示結果腰椎長有骨刺,所以在肌肉拉傷的問題解決後,繼續針對腰部及小腿痠麻症狀以敷藥,針灸及推拿處理。經過治療後症狀終於獲得緩解。

坐骨神經痛中醫辨證用藥部分,陳醫師表示,「瘀血阻滯型」者多有腰部外傷史且痛久不癒,痛如刀割針刺,急性症狀特別明顯,與體位改變有直接的關係,可用舒筋活血湯,疏經活絡止痛。

「寒濕留滯型」者常見疼痛常沿經脈上下走竄,伴腰腿部重、強,酸感,喜暖畏寒惡濕,遇陰雨冷更明顯,可用小活絡丹除風寒濕痺。

「正氣不足型」者多由於病久不癒,反覆發作,休息、按揉後可減輕,可用補腎壯筋湯調理。

針灸及穴位療法

坐骨神經痛治療,穴道推拿和針灸也佔了極為重要的部分。中醫師陳京慶表示,坐骨神經的循行區域主要以膽經及膀胱經為主,針灸常配伍穴位有:大腸俞、環跳、殷門、秩邊、委中、承山、陽陵泉、崑崙穴。推拿以放鬆疼痛部位周邊做理筋處理,並配合牽引、拔伸等動作。幫助鎮痛、消炎、消腫,減緩周圍組織對神經的壓迫。

預防坐骨神經痛,醫師建議,應避免久站久坐,或者是久舉重物。如果工作上必須久站久坐的話,一定要定時的活動腰部,站姿坐姿也要注意不要歪斜或彎腰駝背。可從事瑜珈、游泳、伸展操等運動保健。飲食部分,忌較為生冷屬性的食物,如西瓜、葡萄柚等,因為會影響血流運行通暢。對體重的控制也是必要的,因為體重越重,對腰椎的壓力就越大,越易引發病變。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6/23 台灣新生報】

體衰痠痛精神不佳 不妨多敲三處

現代人常碰到痠痛、精神不佳,體力衰退等問題,中醫師陳璧賢指出,此時不妨結合中醫經絡觀念,運用多「敲三處」的能量養生法。

中醫師陳璧賢表示,「敲三處」顧名思義是敲三個點,首先是敲俞府穴,穴位在鎖骨下方與胸骨的交界處,多敲打此穴可讓人在昏昏欲睡時振作精神,集中注意力;其次是敲「胸腺」,胸腺大約是俞府穴下方2寸處,敲打可刺激能量,調節免疫,增強體力與活力;最後則是敲「脾點」,位於乳房下的肋骨縫隙處,此點為脾臟的神經淋巴反射點,敲打有助調節免疫,改善精神,對抗感染。以上三處每次各敲30秒至1分鐘;每天可敲數次。

若是肌肉痠痛問題,陳璧賢強調,中醫可以在相關經絡上相關位置敲打按壓,透過經絡傳導循行的原理,改善症狀。他並指出,酸痛是除了針灸可以針在痛點外,推拿敲打的手法並不適合在最疼痛的病灶處直接進行,以防敲打按壓過度,刺激發炎。經絡療法的精隨在於不在痛點做治療,也能改善疼痛。

不過,不是所有的疼痛單憑經絡推拿敲打便可完全治癒,陳璧賢指出,必須直接針對病灶處理的疾病包含骨骼的結構問題,身體結構性的問題必須找出問題點,針對問題點治療。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能量養生法大都講求各式的伸展動作結合協調性的呼吸。中醫師陳璧賢表示,劃分天地、交叉爬行等養生功法都是能量養生功法,中醫認為這類功法促進奇經八脈的能量流動。

中醫師陳璧賢說,劃分天地的主要動作是雙手向上延伸,手掌合十放在胸前,接著一手掌朝上,漸漸向上延伸;另一手掌朝下,慢慢向下延伸;這個動作促進奇經八脈的能量流動,釋放累積的負面能量。動作向上時呼吸,向下時吸氣。

至於交叉爬行,陳璧賢表示,並非要民眾真的在地上爬,而是站立時模擬爬行動作,但手與腳必須朝相反方向抬出去並向外延伸,可促進左腦與右腦的交流,讓感覺更平衡,絲路更清晰,這個動作對倦怠不想做事的人有幫助。

陳璧賢表示,尤其不少骨傷科疾病,中西醫都提倡從運動中復健。例如中西醫治療五十肩除疼痛控制及恢復關節活動,使用針灸熱敷、短波等熱療及其他電療儀器減低病患疼痛外,醫師鼓勵病患在家多做「鐘擺運動」、「手指爬牆運動」等活動,加上治療師施行關節鬆動術,都可以有效促進五十肩患者進步及縮短藥物治療的療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6/23 台灣新生報】

夏至陽氣旺 綠豆薏仁最消暑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夏至,溽暑逼人,但中醫師提醒,夏至是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捩點,此後陰升、陽降,人的脾胃能力跟著走下坡,這時再吃冰冷食物,胃腸易因無法消受而腹瀉。

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說,這一天也是陽極之至;簡單講,就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的日子,接下來,陽氣就要慢慢消退,陰氣滋生,別誤以為天熱,就可以放心吃冰冷食物。

疰夏是炎炎夏日常發生的病症,起因於氣虛體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說,暑會傷氣,體虛的人容易出現胸悶、心煩、體倦、汗多,以及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還會有低熱表現,要補氣去熱。

飲食上,因為汗流得多,張家蓓建議,可以常吃帶有酸、鹹的食物,像是酸梅湯,除了補充電解質,酸能固表止汗,汗自然就不會流那麼多。但她也提醒,夏天酸梅湯最好是常溫喝,可別加太多冰,以免胃腸吃不消而拉肚子。

若真的抗拒不了冰品的誘惑,楊素卿說,午時到未時間,趁日正當中,可以喝一些冰水或西瓜汁消暑氣。

除了靠冷氣、冰品等外力對抗暑氣,楊素卿還提醒,嘴裡猛喊熱,只會熱上加熱,讓心情更為煩燥,調息靜心,透過調整呼吸讓心神安靜,自然不會覺得那麼熱了。

「夏天最好的食物就數綠豆與薏仁。」張家蓓說,綠豆能去熱,薏仁可去濕,夏天適合喝一些湯湯水水的東西,像是肉汁、羹麵等,補充水分。

許多民眾怕熱,尤其是汗流浹背後全身濕黏,更難受,總是儘可能窩在冷氣房涼快。但對講究四時陰陽的中醫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規律;張家蓓說,夏天「養長」之道就是配合日光時間晚睡早起,適度曬太陽、運動。老是不出汗,身體可是會悶出毛病,入秋後,濕疹、過敏性皮膚炎等皮膚病症就會找上身。

【2009/06/20 聯合報】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適度幫小兒推拿穴位 好處多

小兒推拿有助醒腦開竅?中醫師陳文戎在衛教講座中指出,推拿適當的穴位有助調節兒童的精神、神志,改善外感問題,中醫稱為醒腦開竅。

中醫師陳文戎指出,小兒醒腦開竅推拿法,首先可以推兩眉中點至前髮際成一直線的位置,醫師指出,此稱開天門,手法是以兩手大拇指指腹字眉心互推至髮際,推24次,可清熱、解表,安眠。

其次,陳文戎表示,可推「坎宮」,位置在眉頭制外眉梢成一直線處,以兩手大拇指指腹自眉頭沿眉毛上緣,向兩側分推至眉梢。此推拿動作有助發汗、清熱與明目。

另外,亦可揉耳後高骨,其位置在耳後入髮際,乳突部後緣高股下陷處,屬點狀穴位,手法有按法與揉法。操作上以拇指或中指端進行按、揉或運轉,各操作24次,此推拿法有助清熱、安眠與止頭痛。

小朋友無法正常排便,常急壞父母,也可以用推拿法改善,中醫師陳文戎指出,小兒便秘多數是餵食過多辛熱肥甘的食物,可利用清補大腸的推拿法改善。

陳文戎表示,可推拿小朋友的食指,由指端推至指根,以及拇指邊緣,此稱清補大腸,採雙向來回推動,時間約3分鐘;或是點按承山穴,此穴在小腿富基下的尖角凹陷處,可用拇指或中指點按,每次約按5下;這些動作均有助改善便秘。

有些家長還會餵便秘兒童吃黃連,中醫認為吃黃連還是得看體質。黃連可抑制發炎與抗菌,但有人吃黃連吃到便秘,或腸胃不適;因此體力較差,身體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尤其體力差的虛寒體質者愈吃黃連,可能症狀愈嚴重,更容易伴隨便秘等脾胃問題出現。因此用藥仍需交由醫師診斷後決定比較保險。

便秘患者排便常見羊屎顆粒狀,每三、四天才排便一次,不少患者小腹痛,失眠煩悶,口乾舌燥,這類患者其實多數不宜吃黃連,中醫常用藥方為之一為增液湯,該方藥材包含生地、麥門冬,玄參,用於改善虛熱,有滋潤之效。

此外,很多患者每當心情不好時,就容易出現腹痛,腹瀉後腹痛減輕,但又容易煩躁噯氣,醫師建議此時要搭配理氣、舒緩的藥物。

一般扭挫傷 可依部位以不同中藥熏洗

扭挫傷發生後有何應注意?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提醒,若不瞭解肌肉挫傷和拉傷後的病理變化,勿自行盲目地揉捏、熱敷,以免加重症狀。當發生挫傷時,宜先用冰敷防止繼續出血,幫助止痛。24小時後出血停止,改用熱敷,散瘀消腫,也可根據情況進行推拿、物理治療等。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冷敷或冰敷既是止痛方法又是防腫妙招,當發生軟組織挫傷時,宜先用冷毛巾濕敷或冰敷受傷部位,促使小血管收縮,防止繼續出血,幫助止痛。24小時後出血停止,改用熱毛巾濕敷傷處,散瘀消腫,同時可應用消腫止痛、活血化瘀藥物,也可根據情況進行推拿、物理治療等。冷敷後,可用紗布把手指或踝關節固定在舒服體位,抬高患肢。腰部扭傷後最好採取感覺比較舒服的體位,將下肢墊高。

醫師也提醒,臨床也常見到許多人,由於不瞭解肌肉挫傷和拉傷後的病理變化,自行盲目地揉捏、熱敷,以為這樣可將腫脹和疼痛控制住,結果不但沒有緩解症狀,反而使傷勢明顯加重。若有不適,還是應請醫師研判、診治。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扭挫傷可應用中藥熏洗方治療。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傷科熏洗方治療常用於一般性意外傷害造成的扭挫傷。可根據損傷部位不同將上藥加適量水煎煮後趁熱熏洗,藉由中藥作用,幫助去除瘀血,通絡脈,以及幫助消腫痛。洗後應注意避風寒。

羅明宇醫師表示,扭挫傷熏洗方治療基本方,可用乳香、制沒藥、蘇木各30克,紅花、降香、川續斷、赤芍、生川芎、伸筋草各15克,血竭10克。加減部分的使用,新傷者可加生山梔20克,桑枝、虎杖各30克;稍久者去赤芍、降香、川續斷,加透骨草、桂枝、徐長卿各30克;時間再久且腫硬難消者加薑半夏、制南星各60克。根據損傷部位不同將上藥加適量水煎煮後趁熱熏洗,每天1劑,每次熏洗約1小時。洗後應注意避風寒。

此外,若因車禍造成扭挫傷主要是氣血瘀阻,絡脈不通而致。方中乳香、沒藥、紅花、赤芍等可活血化瘀;蘇木、降香,伸筋草等可理氣通絡;虎杖、川斷強筋壯骨,桑枝可理氣通絡。藉由熏洗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多種藥合用,使瘀血去,絡脈通,改善疼痛。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改善乾眼症:早睡+按穴+茶飲


乾眼症患者日常生活保健有何須注意?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建議患者應儘量在夜晚11點前休息,讓肝膽經能休養生息,才能滋養五臟與美麗的明眸。另外,可多按摩鼻樑骨與眼內眥上方間的睛明穴、眉頭的攢竹穴、眼尾的瞳子骨翏穴和眼眶骨下瞳子直下的承泣穴,都能加強眼部的氣血循環,改善眼部乾澀的狀況。

李醫師表示,可配合簡易按摩操幫助緩解不適症狀。做法為拇指背擦內外眼角各九次,再於鼻兩側按摩七次。接著兩手搓到極熱,用熱手在面部摩擦,不論次數多少;可以讓眼部及臉部明亮光澤。同時,可再於兩手合谷穴交替按壓各十次,可於日常時常按摩此穴,可以幫助眼睛的氣血循環。提供適合容易眼睛酸澀兼疲倦者,幫助改善眼睛乾澀,建議的茶飲方保健供參考:

潤澤明眸茶:

材料:黃耆5錢、丹參3錢、當歸3錢、川芎3錢、麥冬2錢、合歡皮1錢、柴胡1錢、葛根1錢、密蒙花1錢、甘草5片。

做法: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30分鐘。之後再倒入2000C.C的水,水滾後轉文火煮20分鐘即可。濾去藥材,取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中醫如何治療、調理乾眼症?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雖然乾眼症症狀都是眼乾不舒,但是成因是因人而異,必須探求其造成疾病的根源,配合內在氣血循環調養,才能對症調養,也才能徹底改善眼乾不舒的情形,而非暫時的緩解狀況而已。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臨床治療上,眼睛的暫時乾澀,往往只要加上一味密蒙花便有很好的成效,若是因為氣虛造成的眼睛疲憊,則可以補中益氣湯(黃耆、黨參、生薑、甘草、當歸、白朮、陳皮、升麻、柴胡、大棗)為主。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6/02 台灣新生報】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健康茶飲 放涼喝最好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消暑解熱,不妨來幾杯簡易的夏季養生茶飲。(記者陳立凱/攝影)
要消暑解熱,黃景軍建議,不妨來幾杯簡易的夏季養生茶飲,為了真正消暑解渴,建議無論是剛煮完、或從冰箱拿出,都要放涼或退冰,大約20度C最解渴。

一、消暑養氣生脈飲:黨蔘3錢、麥冬3錢、五味子0.5錢,以600c.c.水熬煮。適合大部分人,夏季流汗會耗氣,黨蔘有補氣之效,而麥冬可清熱養陰、生津、潤肺養胃,五味子則有收澀效果可止汗,避免流汗過多而軟趴趴,可預防中暑。

二、除煩助眠甘麥大棗湯:甘草3錢、浮小麥5錢到1兩(布包)大棗3錢 (約10顆),以600c.c.水熬煮。「胃不合,則臥不安」,除了夏季養生飲用,也適合更年期婦女解燥熱,甜甜的甘草有「和胃」效果,浮小麥則能除(虛)熱、養心,因為過濾不易,提醒一定要先用布包浮小麥,大棗也有整腸胃功能。

消暑養氣生脈飲。(記者陳立凱/攝影)
三、綠豆湯:綠豆熬煮喝其湯汁,不需要吃綠豆渣,也不加太多糖,因一般糖屬溫熱性,可使小便通暢、消暑解渴外,也能減少因炎熱所致的頭昏腦脹、疲倦無力、身體發熱等。

如果吃過多重口味、糯米粽,消化不良或食欲不佳,不妨來杯解油膩的烏梅汁。

四、解油烏梅汁:烏梅3錢、山渣4錢、陳皮、甘草各3分。加冰糖以600c.c.熬煮。不要用溫熱的的砂糖、紅糖,冰糖較溫不會燥熱,但要加糖、不然過酸不好喝。

除煩助眠甘麥大棗湯。(記者陳立凱/攝影)

中暑 泡澡喝大量開水可改善

【聯合報/記者朱惠如/大林報導】

嘉義縣70多歲的黃姓婦人平時熱心環保,雖然天氣炎熱也會出門做資源回收,結果長期暴露在豔陽下,日前中暑昏倒了,經醫師幫她散熱、補充水分等急救措施,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民眾在炎熱天氣裡,要注意預防中暑。

慈濟志工獲悉到黃姓老婦家中探望,發現她為了省電,臥室只有一台小電扇,建議她要讓住家充分散熱,平時打開窗戶通風。

大林慈濟醫院醫師陳世琦提供預防中暑方法,除避免日正當中外出,即使工作或運動也要做好防曬,出現中暑現象時,可先泡熱水澡,讓皮膚角質泡軟,再用手指刮掉,讓原本擴張的血管更能發揮散熱效果;洗完澡後再喝大量開水,即能恢復正常流汗。

陳世琦表示,當身體無法正常散熱時,皮下微血管會開始擴張,流經皮膚的血液增多,流經心臟和腦部的血液減少,造成中暑,嚴重的話會出現休克與熱衰竭,甚至致命,千萬不能大意。

陳世琦說,如果出現昏昏欲睡、注意力不易集中、講話也會打瞌睡、想睡卻睡不著或血管擴張、肌肉緊繃所造成的全身痠痛,嘴巴、皮膚都很乾,喉嚨有異物感,甚至身體溫度偏高、四肢相對低溫,就可能是中暑,必須停下手邊工作或活動,趕緊就醫。

至於許多人會以刮痧來改善中暑現象,陳世琦建議少用。他指出,傳統的刮痧可幫助散熱,卻會傷害表層皮膚,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皮膚粗糙、苔癬化皮膚炎,甚至蜂窩性組織炎,最好的方法還是洗熱水澡,再簡單的刮一下,大量喝水最好。

【2008/08/13 聯合報】

炎炎夏日 「食」在有方法

【殷秀妙/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上班前習慣聽氣象播報,最近常提醒戶外活動記得防曬。炎炎夏日,讓人食欲降低、胃口不佳、容易疲倦及腸胃不適等。身體在酷熱天氣下大量排汗,體內的水分、電解質和水溶性維生素,隨著汗液流失。因此,預防中暑及避免飲食攝取不當亦是夏日重要課題。

■ 如何預防中暑

適當補充水分

日常生活或運動時,不應有「口渴」感覺才喝水,因為當您感到口渴時,身體已經是某種程度的缺水了,應經常主動飲水。然而,民眾常以冰涼飲料補充水分及消暑,但無論碳酸飲料、果茶或奶茶類都含有大量糖分,有肥胖、糖尿病或高三酸甘油脂等需要控制熱量與醣類者不宜,白開水才是最佳選擇。

適當補充鹽分

汗液中水分和鹽分是主要成分,美國運動學會曾提出,運動員在高溫天氣下集訓,所補充的水裡添加約半匙鹽(約2.5克),即可矯正因流汗而流失的鹽分。

「鉀」的補充也別忽略

鉀亦會隨汗而流失,蔬菜水果都是鉀的很好來源。

■ 夏季飲食如何吃

注意飲食均衡

1.五穀根莖類。即主食,若吃不下飯可改成粥品或依個人喜好選擇其他主食取代,如麵條、米粉等。正餐量不足,可利用綠豆湯、玉米、地瓜、燕麥粥等點心補充。一天主食建議量,男性約3-4碗飯,女性約2-3碗飯。

2.蛋豆魚肉類。高溫條件下,蛋白質分解速度亦會增加,若沒適度補充,影響體內氮平衡。

多樣選擇且多變的烹調,如蛋品、豆腐製品、各種魚貝類或雞鴨豬牛肉等多元選擇,利用清蒸、湯品不油膩爽口的煮法(不要只喝湯,大部分營養在肉品),或煮成肉粥海鮮粥、水餃餛飩,將主食肉類混合亦是不錯搭配,一天建議量4-5份。

3.奶類或奶製品。變化多,無論是熱的冷的或液態、固態均適宜,但市售奶類製品頗多,甜又好喝,常被拿來當飲料喝,仍需注意一天建議量1-2杯。

4.蔬菜、水果類。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也是膳食纖維主要來源。台灣號稱「水果王國」,尤其夏季種類最多,個個多汁甜蜜,相對糖分很高,聰明的選擇是一天水果2-3份,蔬菜至少3小碟以上(約半斤)。

5.油脂類。夏日油膩食品讓人較不愛,烹調選用涼拌、汆燙時,最後別忘淋上少許橄欖油,可增風味,亦可攝取到油脂。

烹飪原則盡量採用熟食,涼拌、蒸、烤、燙的方式。

油炸、油膩、高油脂食物,胃排空較差,容易造成胃脹、消化不良,影響胃口。

【2007/08/02 聯合報】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