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Hi,我是一個正處在該婚而未婚的年齡,家中母親很開明並不急於把我推出家門,但看得出她其實有點擔心,老人家的擔心就是以後沒人照顧要怎麼辦?”但是如果找到的伴,不是人家照顧我們,而是要我們照顧他呢!” 這是我一直灌輸給她的”毒”,她也會回答說也對,不要自找麻煩。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曬傷 多因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所致

長時間在戶外未注意防曬,受到紫外線強烈侵襲易引發曬傷問題。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表示,曬傷屬於中醫「日曬瘡」範疇,多與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所致有關。常見於漁民、農民等工作族群,還有長時間在外騎車、受到強烈的陽光暴曬,未注意防曬,都可能引起皮膚急性紅腫,甚至起水泡形成。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日曬傷中醫認為多由於患者本身稟賦不耐,加上受到酷日暴曬,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所致。通常曬後數小時到10多個小時,在暴曬部位皮膚可能首先出現界線清,彌漫潮紅,甚至腫脹,其程度因發病部位及受曬時間差異,常伴有輕度的燒灼,1~2天後紅腫則漸轉變為略紅或暫時的色素沈著,約3天左右可以漸愈。

嚴重者除皮膚紅腫之外,還可能有水泡,水泡破後可能呈糜爛面,不久乾固結痂,並遺留色素沈著或色素減退斑,症狀較重的則需要1周左右時間恢復。

醫師指出,日曬引起的皮膚炎,還有因體內或體表接觸了光敏物質後,再經光照而引起的多種反應性疾病。所以臨床對與日光照射有關的皮膚病,也必須了解相關病史,確定是否有無光敏物質的接觸史。

羅明宇表示,明確日曬瘡還應根據皮損表現辯明屬單純陽毒還是兼有濕邪,有無因皮膚破損感染或熱感疼痛,辨證治療才能事半功倍。臨床上,患者主要可分為「毒熱薰蒸」以及「濕毒內蘊」兩類,主要採祛濕;清熱解毒治療。

羅明宇指出,曬傷後中醫臨床常用基本方劑為清熱除濕湯。若伴有紅腫疼痛者加地丁、野菊花;伴有身熱口渴者加桑葉、天花粉、蘆根等;若見有水腫糜爛滲出者,加蒼朮、馬齒莧等。

辨證治療部分,針對「毒熱薰蒸型」患者症見暴露部位皮膚,紅腫脹或有密集大小不等的紅色丘疹,局部覺灼熱刺痛或瘙癢,或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薄,脈滑數;治療宜涼血清熱解毒,可用皮炎湯加減。

「濕毒內蘊型」者可見皮疹彌漫紅腫,且有水皰密集,局部糜爛、結痂,自覺瘙癢、灼熱,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滑數。治療宜祛濕清熱解毒,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另有一種曬傷性皮膚角化病,可見患者皮膚上突然出現帶鱗屑、乾燥、扁平的無痛褐色硬瘤,常見於暴露衣服外的部位,如面部和手背。持續蔓延多月或多年,長年累月地在陽光照射下工作者最常見。如不加以治療,有些患者可能演變成皮膚癌,應特別注意。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8/25 台灣新生報】

中醫正骨有8法 摸 接 端 提 按 摩 推 拿

中醫對於骨折問題分不同階段治療。中醫師李思儀表示,骨折發生後,應該辨明傷勢是否會動、辨顏色、了解骨損程度等。可應用正骨八法,包含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方式治療。藥方部分,大致可分為三期階段用藥,第一期行氣止痛、活血消瘀腫為主;到了第二期復原期,則可使用舒筋活絡的藥物;第三期則以補養方為主。

李思儀表示,發生骨折先要先辨明傷勢,若患處仍可活動但伴隨疼痛,可能是局部骨裂或挫傷;若患處無法活動且伴隨劇痛、局部紅腫青紫,或見凸出或凹陷的畸形,便有骨折的可能。兩者皆建議必須先固定患處,避免不當的活動造成骨折情況的加劇。

辨顏色:腫脹較輕,稍微青紫或暗紅,多屬輕傷。患處若是呈現青紫腫脹嚴重,則有可能是筋斷或骨折;若大面積腫脹,青紫帶有黑色,為嚴重的擠壓傷,應防組織壞死。

聞聲音:在古代醫書中就說明骨折若是全斷,動則轆轆有聲,若骨損未斷,動則無聲。

問疼痛:通常疼痛的程度可分為多種,通常劇痛者多屬傷重,而一般性疼痛則屬傷輕,隱痛者多屬慢性損傷或舊傷。腫脹痛多為血瘀,跳痛多為氣滯,刺痛者常有異物,酸痛者多屬慢性傷筋,遊走性疼痛多屬風邪。根據疼痛種類選用適合藥物加以治療。

李思儀醫師表示,中醫治療骨折,可採「正骨八法」,包含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手法。「摸」是用手細細摸其所傷處,判斷骨損筋傷的程度。而「接」,是使已斷的骨,合攏一處,復歸到原本的位置。「端」是因骨離其位,用手法或從下往上端,或從內往外托。「提」是使陷下的骨提出。

「按」則是以手往下抑(壓)。「摩」則是緩緩的揉壓轉動。而推拿也有助於復位。一般而言,接、端、提適用於骨折全斷或部分錯位者,若是沒有接受訓練者,不可隨意操作,但是按摩與推拿可以改善急慢扭挫傷、內傷氣血瘀阻、及骨折脫位整復後的恢復期。

李醫師表示,中藥方治療部分,大致可分三期階段。第一期:行氣止痛、活血消腫,可選用如復元活血湯加上川七。第二期:補氣生肌、舒筋活絡,可選用如舒筋活血湯加上黃耆。第三期:補養肝腎、養筋健骨,可選用養筋壯骨湯或壯筋續骨丹加減。

中醫強調,「氣傷則痛,形傷則腫,惡血留內,發為痹痛。」所以第一期主要針對受傷初期腫痛難忍,以行氣止痛、活血消瘀腫為主。

且「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瘀去而後新生」,均在強調去瘀而後新生的重要性。到了第二期復原期,使用舒筋活絡藥物,可避免瘀血凝滯造成筋膜黏連,使受傷之處筋膜發生攣縮強直、關節屈伸不利的現象,或氣血不得通暢致使關節痹痛等。第三期則以補養為主,補養肝腎有助筋骨恢復,也助提高骨質密度。

茶飲方保健部分,醫師建議,可選擇「補氣壯骨茶」,準備黃耆五錢,黨參、補骨脂、胡桃肉、當歸、續斷、川七各三錢,甘草、菟絲子各二錢、紅棗五顆。做法為藥材洗淨後先加水蓋過藥材浸泡二十分鐘。之後倒入一千五百西西水,水滾後轉小火煮十五分鐘,濾去藥材,將藥汁於一天內慢慢喝完即可。針對損傷恢復期,可幫助局部瘀腫疼痛已退、加速骨頭新生,與傷口患處的恢復。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8/25 台灣新生報】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休「鹹」飲食 不能跟著感覺走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走進病房,周大嬸坐在床邊,餐盤裡的食物一口也沒動,臉色和喘息聲中聽得出怒氣未消。她女兒賭氣回答:「明知道自己不能吃太鹹,血壓會高,我特地煮清淡食物,她就是不吃,說不鹹吃了會反胃,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都快要換我高血壓了!」原來母女倆剛才為食物吵一架。「不要生氣了,女兒是一片孝心呀!」周大嬸不服氣的嚷著:「一片孝心還不如一片醬瓜啦!沒有一點鹹怎麼吃得下?」

今年世界高血壓日,大會以「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強調「高鹽」和高血壓一樣都有害健康。治療高血壓除要規律服藥,飲食上限制鹽分的攝取也是必要的。據心臟病高血壓治療指引,正常的血壓是130/80mmHg,血壓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就加倍,每降低2mmHg就可降低7至10%的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

鈉鹽除了會升高血壓,間接加速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外,即使沒有高血壓,也會影響血管的功能。研究顯示,限鹽飲食後,民眾血管內皮組織功能獲改善;反之,則不見改善。亦即,要預防血管病變,不只高血壓的人要限制鈉鹽,沒有高血壓的民眾也不宜攝取太高鹽分。

口味淡不見得是低鹽

限鹽是健康,但並非不吃鹽就更健康。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可以維持身體的滲透壓與酸鹼平衡,氯離子還參與生產胃酸,幫助消化,都是極為重要的礦物質。只是身體所需要量並不多,每天若攝取4~6克食鹽,約一平茶匙已足。然而,知易行難,習慣吃鹹後,口味變重,就無法接受不鹹的東西。國人鈉攝取量幾乎到達建議量的2~3倍。以口味鹹淡主觀感覺判斷低鹽或高鹽並不可靠,何況食物經多元調味,高鹽也不見得會太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最愛吃的休閒食品「洋芋片」,一片接一片,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吃完了一大包(150公克),鈉量就可能高達一千毫克,就算整天的飲食都不再加鹽也已經足夠量了。

留意飲食隱藏的鹽分

因此,要計畫一個休「鹹」飲食,須要先「理智」的認知鈉鹽的食物來源和含鈉量的食品標示,並限量或避免高鹽食品,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1千大卡食物,鈉的攝取量應該為2.5克鹽,成人1天以不超過8.25克鹽為每日極限,兒童則應更低。國民健康局則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為食鹽6克。以此準則扣除食物天然的鈉,我們每天只須1平茶匙的鹽就足夠了,代換成其他調味料的量如下表:

選購休閒食品 標示先看清楚

「高鹽」、「低鹽」在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定義為:每1百公克食品中如果鈉含量超過5百毫克,就屬高鹽食品;鈉含量低於1百毫克,屬低鹽食品。所以,我們在選用時應注意食品的標示,從下表可見,大多數休閒食品含鈉量都是很高的,應該少吃。

【2009/08/19 聯合報】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常按摩百會、湧泉穴 改善高血壓

高血壓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所以平常血壓偏高的人應特別小心。新竹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鄭阿乾表示,不論是精神壓力大、煩惱過度、飲酒過量等都可能會引起高血壓,預防之道除了適當運動、注意飲食、睡眠充足、心情放輕鬆之外,更要懂得按摩等百會、湧泉等穴位的保健方式。

鄭醫師指出,許多人都是高血壓的潛在族群,包過過度肥胖、長期勞累、遺傳、血管硬化、腎臟及腦部病變者都是高危險群,建議出現高血壓症狀時最好盡快找醫師診治,急性高血壓可以採用西醫療法來加以治療、控制病情,效果相當快速,但若是長期性血壓高者,由中醫調理較能夠根治,且不會有副作用。

除了中藥定期調理外,更要懂得利用經絡按摩來自我保養,民眾可按摩百會、湧泉等穴位。百會穴屬督脈,有平肝息風、開竅安神的作用,所以能夠改善高血壓的症狀,只要用雙手輕輕啄打百會穴即可,早晚各三分鐘。百會穴位在人的頭頂正中心處。

湧泉穴屬腎經,為腎經脈氣所出之井穴,由於脈氣由足底發出,就如同地出湧泉般,故得其名,按摩湧泉穴能夠養腎清熱,並改善血壓高等症狀,民眾可用大拇指由下往上推按,早晚各按壓三分鐘,或捶打一百下即可。湧泉穴位在腳底中央,腳底前半部稍往前三分之一處。

鄭阿乾醫師指出,民眾也可以按摩太衝穴,太衝穴屬肝經,肝之原氣出於太沖,為肝經的原穴,按摩後有平肝、理血、通暢經絡的作用,血壓高的人可長期按摩這個穴位,按摩方式很簡單,只要用拇指或中指直接按壓穴位即可,早晚各按壓二到三分鐘。太衝穴位在腳拇指與食指間,往上約一‧五公分凹陷處。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8/19 台灣新生報】

頻尿 多與膀胱、腎機能失常有關

頻尿問題多與膀胱、腎機能出了問題有關。中醫師陳京慶表示,很多人在來中醫看頻尿的問題時,都會很緊張的問,是否自己的腎是不是出了問題,以中醫的理論而言,診斷頻尿的臟腑定位多半是以腎和膀胱為主,但是中醫的腎並不完全等於西醫生理上的腎臟。中醫所說的腎,還包括維持身體機能基本運作的腎氣,老化常見的腎虛衰問題。

中醫師陳京慶表示,頻尿是一種主觀認定的問題,一般來說正常人大概一天排尿次數在6次左右,夜間睡眠時應該是不會想排尿的。而有頻尿症狀的人,會自覺排尿次數多到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或者夜間會中斷睡眠起床上廁所,對身體和心理都造成壓力。

以現代醫學觀點來看,造成頻尿的因素和膀胱尿道有關的感染,發炎會造成有排尿困難,或者是排尿疼痛的頻尿。男性的話攝護腺的疾病會造成頻尿,女性如子宮肌瘤、腫瘤,或者其他骨盆腔疾病也可能是頻尿的成因。

醫師指出,感染造成的頻尿最容易治療,通常只要服藥排除掉感染因素後就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其他種類的可能就得面臨長期抗戰,以常見的間質性膀胱炎造成的頻尿為例,間質性膀胱炎是一種無感染的慢性膀胱炎,造成原因尚未明朗而症狀卻相當惱人,會造成患者下腹部疼痛不適以及排尿次數增加,復發機率也較高。

中醫將頻尿分為虛證、實證類別,表現也有所差異。中醫師陳京慶表示,由於多數頻尿的問題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及精神狀況,所以有頻尿症狀的人應積極尋求中治療,以中醫治療頻尿來說,只要不是物理性質對膀胱或神經的壓迫,通常經一段時間治療後都可將症狀控制住。

陳京慶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頻尿有虛實之分;虛證以「陽虛」為多,也就是尿液偏於清澈;而實證多因「濕熱」,常兼尿急尿痛或排尿不適感。屬於中醫的淋症範疇,並可加以分成熱淋,石淋,氣淋,血淋等類別,而這種分類中,也可以對應治療西醫大部分造成頻尿的原因以及症狀。

其中「熱淋」所指的是頻尿伴隨著發熱,小便痛的症狀,尿路發炎或感染型所造成的頻尿。而「石淋」是有疼痛或尿急感,但是卻難排尿,而小便會有砂石狀物,尿出後疼痛改善,這種症狀常見於泌尿道結石。

陳醫師表示,還有「氣淋」,頻尿多見尿不乾淨,而且有伴隨著下腹部的悶脹感,有可能是慢性膀胱炎,膀胱肌肉無力,間質性膀胱炎,攝護腺炎。

「血淋」也就是小便中帶有血塊或血絲,尿道感染發炎,泌尿道結石,泌尿道腫瘤等都有可能造成,也代表著較嚴重的泌尿道損傷,此種症狀的患者通常都會建議另外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頻尿可應用哪些藥方調理。中醫師陳京慶表示,中醫辨證主要可分為膀胱濕熱;腎陰虧虛;腎氣不固以及肺脾氣虛類。用藥以袪膀胱溼熱;滋補腎氣;補脾益肺為原則。

陳醫師表示,頻尿中醫辨證治療上,針對「膀胱濕熱」者,可見小便頻數,尿急尿痛,尿道灼熱感,小便短黃渾濁,口乾而黏,小腹脹滿,便秘,或見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膩,可用八正散治療。而「腎陰虧虛」者,常見尿頻尿黃,伴有眩暈耳鳴,咽乾口燥,面紅赤,睡眠障礙,腰膝痠軟,發熱盜汗,大便硬,舌紅苔少,治療可用知柏地黃丸。

以及「腎氣不固」者,可見尿頻而清長,或兼尿遺失禁,伴面色白,頭暈耳鳴,呼吸不順,腰膝無力,四肢冰冷,舌質淡胖,苔薄白,可用右歸丸治療。還有「肺脾氣虛」者,可見尿頻清長,或伴遺尿失禁,唇顏色淡,咳吐涎沬,呼吸無力,疲倦食欲差,舌淡苔白,脈虛弱,小腹脹,大便不順,或見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膩,治療可用補中益氣湯。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8/20 台灣新生報】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夏日消暑食療及茶飲


【聯合報/資料來源/張家蓓、楊素卿醫師】

■ 鯽魚粥

材料及做法:3到4兩重的鯽魚與粥同煮,加入些許鹽巴調味。

功效:鯽魚利水,夏天喝粥有透發功能,可以幫助排汗。

■ 荔枝粥

材料及做法:荔枝、蓮子各10到15顆,長約五公分的山藥。荔枝先去殼、去子,再與山藥、蓮子一同熬粥,放入少許冰糖調味。

功效:可以清心火、除煩,適合心火過旺,因為煩躁睡不著覺的人,也能治療老人家夏天腹瀉,健脾胃。

■ 荷葉小米粥

材料及做法:荷葉1張,薏仁、小米、綠豆各一兩,熬煮成粥後食用。嫌淡而無味的人,可以加入少量黑糖。

功效:荷葉、薏仁可以清暑利濕,綠豆則有清暑解毒的功效,小米有助於安神,適合各種體質食用。

■ 魚腥草茶

材料及做法:魚腥草兩錢,煮水後飲用。

功效:清熱解毒及去濕。

鮭魚/延緩腦力退化 保持血管彈性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肉質呈亮麗橙紅色的鮭魚,又稱三文魚,是深海魚類之一,可分為大西洋鮭及太平洋鮭兩大家族。國寶魚台灣櫻花鉤吻鮭,則屬於太平洋鮭家族的一支。

鮭魚含有優質蛋白質及深海魚油。食用方式也很多,除了油煎、清蒸或煮湯後食用,日本料理最常見生魚片、鹽烤鮭魚,還有西餐的煙燻鮭魚等,甚至製成罐頭便於儲存。

深海魚油 DHA含量亮眼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陳淑美:
根據衛生署資料,每100公克鮭魚的熱量為230大卡,脂肪占了16公克,蛋白質則有19.8公克,除了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含有的深海魚油,則是另一項「長處」。

100公克重的鮭魚裡,EPA就有837毫克,DHA含量則有1407毫克,雖然比不上黑鮪魚,但表現也算亮眼。EPA、DHA都屬於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證據顯示,不但能降低壞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還能減少動脈硬化、血栓,讓血管保持彈性。

對小朋友腦部發育、延緩老年人腦力退化都有幫助。

勿吃過量 周吃三回即可

雖然鮭魚有助「頭好壯壯」,又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產生,但民眾千萬不要吃過量。比起體型較小的魚,像鮭魚這類深海大型魚類的重金屬含量較多,建議一周食用三次即可,每次大約30到35公克,而且,最好跟秋刀魚、沙丁魚、鯖魚、鮪魚輪著吃。

肉裡油脂 富含EPA、DHA

鮭魚肚脂肪多,口感好,是不少民眾吃生魚片時的最愛。若以為鮭魚肚脂肪多,可以吃進更多的EPA、DHA,可大錯特錯了。

富含EPA、DHA的其實是夾在鮭魚肉裡的油脂,魚肚上的油、魚皮跟魚內臟裡,EPA、DHA非但沒比較高,反倒有較多重金屬沈積,還是少吃點。

新鮮鮭魚肉呈現漂亮橘紅色,不少人以為鐵質含量特別高。事實上,比起秋刀魚,每一百公克含0.9毫克鐵質,鮭魚的含量只有0.5毫克,在魚類的表現上只能算中等。

【2009/06/21 元氣周報】

夏天熱補喉胃不適 蓮藕絲瓜退火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仍有民眾熱中進補,甚至要求家人一起補。中醫師江鳳凰指出,一名婦人就診時抱怨,即使是大熱天,婆婆仍要家人吃薑母鴨,婦人竟因而吃到胃發炎。

江鳳凰醫師表示,不少年長者的飲食習慣很難改變,最麻煩的是強迫所有同住者也吃一樣的食物、補品,如此常引發不少衝突。該婦人由於婆婆要求進補,常得吃薑母鴨,連夏天也不例外,胃部時常不舒服,檢查發現已罹患胃炎。

江鳳凰說,薑母鴨、麻油雞都是偏熱的補品,常用到利於發汗的老薑,有一定的刺激性,非虛寒性體質者吃多了,容易感到燥熱不適。

不需要溫補的民眾吃補品時,可搭配大量的蘿蔔、白菜,緩和其熱性。吃了補品而感到口乾舌燥時,江鳳凰指出,補充新鮮蓮藕、水梨或部分清熱藥材等均有助改善喉嚨乾癢或腫痛。

生白蘿蔔、鮮蓮藕搗汁飲用也有幫助;此外如蓮子蕊都是清熱的理想食材,加點甘草或搭配藥材亦可;民間常用的羅漢果、胖大海、橄欖、蜂蜜泡茶飲用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發炎造成的不適。

飲食方面,燥熱者油炸、燒烤、麻辣鍋及酒等辛辣厚味均宜忌口。醫師建議蔬菜五穀類可選性味偏於清涼退火的蓮藕、絲瓜、冬瓜、白蘿蔔、大白菜、綠豆、薏仁等,有助於清解體內火氣與濕氣。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鰻魚/去風濕抗氧化 夏補聖品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不只是中國古籍,日本人相信,夏天天熱,體力消耗大,鰻魚的優質蛋白,可以補充失去的養分,是炎炎夏日最好的補身聖品。日本人甚至有「鰻魚節」,認為當天吃鰻魚補身最有效。

愛吃,免驚膽固醇過高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陳俊榮:
鰻魚鮮嫩細緻的肉質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且不同於豬、牛肉等動物性蛋白,鰻魚魚肉裡的硬蛋白較少,不只較容易入口,也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屬於優質的蛋白質。

除了蛋白質,鰻魚魚肉組織裡的脂肪,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經常食用也不必擔心膽固醇、血壓過高,還能減少動脈硬化的發生率。

常吃,勿食肝臟免得A過量

鰻魚的魚皮含有不少膠原蛋白,至於覆蓋在鰻魚體表那層滑滑的黏液組織,對鰻魚具有保護作用,除了不被細菌入侵,即使離開水裡,也不會立刻死亡,但並不像坊間相信,凡黏黏稠稠的東西就含有豐富膠原蛋白。

值得一提的是,跟牛肉、豬肉等動物性肉類相比,鰻魚的維生素A含量頗為豐富,具有抗氧化功效。也因為如此,民眾最好避免食用鰻魚肝臟,以免維生素A攝取過量。

女生吃,四物熬煮飲湯汁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張家蓓:
古籍記載,鰻魚「去勞損、甚補益」,是很好的營養補給品,牠的優質蛋白,能補充體力。

不只如此,鰻魚還是很好的補血藥引,可以把藥物導引到病灶。像脾虛的女性,月經一來就停不了,經血偏稀、顏色偏淡時,就可以四物燉鰻魚。先以水熬煮四物,再放進整尾鰻魚悶煮,飲用湯汁。坊間還有一種說法,燉補用的鰻魚,通常是不宰殺的。

產婦吃,乳汁分泌一定旺

老人家一變天就抱怨骨頭痠痛,吃鰻魚可以去風濕。骨質疏鬆、脾胃吸收差的人,或是產婦坐月子時,因為鰻魚的蛋白質較好吸收,也很適合食用,產婦食用鰻魚湯後,可以增加乳汁分泌。

在古代,體虛、微微發燒的結核病患,也會用鰻魚來治療。由於當時能選擇的治療藥物不多,主要是取鰻魚的油,每天喝兩匙,維持體力。

雖然鰻魚能補身,但對容易拉肚子、大病後身體太虛的人,不適合立刻用鰻魚補身。「虛不受補」,加上鰻魚入脾胃,在脾胃無法吸收情況下,最好先飲用米湯,把脾胃養好後再來吃鰻魚。

【2009/06/28元氣周報】

鱸魚/開胃補身 孕期產後都適宜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鱸魚種類很多,市面上常見的就包括七星鱸、金目鱸、銀花鱸、加州鱸等。早年尚未大量養殖時,因為產量少,加上肉質細緻鮮美,鱸魚被視為高檔貨,往往是病人在動了手術後,為求傷口早一點癒合,用來補身的食材。

肉細易吸收 滋補好食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
古籍記載,鱸魚味甘、性平,具有強健脾胃、補肝腎的功效,還可以利水。對於身體較為虛弱的人,魚肉較好消化吸收,可以補身,胃口不好的人吃鱸魚,則有開胃的效果。

緩腰腿痠軟 孕婦可安胎

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脾胃調理好,營養吸收後,自然有利筋骨,改善腰腿痠軟無力。另外,鱸魚還有安胎效果。有些產婦因為腎虛、脾胃虛,先天體質不好,尤其是有流產先兆時,除了就醫,鱸魚也是很好的滋補材,而且,不管是懷孕期間或產後,都很適合吃鱸魚。

古時不會開腸剖肚動手術,古籍裡自然沒有吃鱸魚有助加速術後傷口癒合的記載。但從營養學觀點來看,富含蛋白質的魚肉,加上魚皮裡的膠質,都能補充營養。

蛋白質與水 助乳汁分泌

至於產後哺乳、乳汁不足的婦女,也可以多喝鱸魚湯。不過,鱸魚湯沒有發乳效果,只是因為攝取蛋白質,加上充足的水分,有助乳汁分泌。臨床上,有些婦女產後不敢喝水,怕一胖不可收拾,這是錯誤的觀念,沒補充水分,那來乳汁分泌。

除了最簡單的鱸魚湯,還可以添加黃耆、當歸、川芎、黨參及枸杞等中藥材,補氣兼活血,薑片及蔥則能去腥。除了對海鮮過敏的人,一般人都很適合食用鱸魚。

魚油的含量 不及深海魚

振興醫院營養師鍾子雯:
鱸魚最大的營養價值就是蛋白質,進入人體後,消化分解成胺基酸,可以合成人體所要的蛋白質。雖然鱸魚魚肉脂肪裡的魚油不如深海魚豐富,連帶地,不飽和脂肪酸EPA、DHA含量也較少,但跟牛肉、豬肉相比,還是略勝一籌。

手術後病人 魚肉好吸收

坊間不少人相信,術後或剛生產完的婦女吃鱸魚,有助於傷口復原。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相較於牛、雞、豬等,魚肉的纖維質較短,確實比較好消化,但在鐵質表現上,魚肉卻不及牛肉。

尤其剛手術、剖腹產完的病人,因為體虛,咀嚼時較沒氣力,加上體內或多或少還有麻醉藥殘留,胃腸的蠕動速度相對較緩慢,這時候喝鱸魚湯,消化系統負擔較小。不過,這並不限於鱸魚,只要是魚肉都相同效果。

喝湯不吃肉 難補蛋白質

有些民眾因為體虛、食欲差,往往只喝湯不吃魚,以為魚肉精華早已溶入湯裡。這觀念可說大錯特錯!燉煮後,部分胺基酸可能溶在湯裡,但相當有限,不吃魚肉,根本無法補充蛋白質,也嫌浪費。

要傷口復原 還得夠熱量

就算喝魚湯也吃鱸魚肉,若要想傷口快快癒合,還有要足夠的熱量。否則,吃進體內的蛋白質,會轉換成熱量,維持身體所需,無法幫助傷口復原。

不只術後病人,哺乳婦女也很適合喝鱸魚這類魚湯。除了補充蛋白質、脂肪,大量水分也有助於乳汁分泌。

【2009/07/05 元氣周報】

不含反式脂肪酸 甜點DIY


【聯合報/陳巧宜/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麵包抹醬、炸油、爆米花及西式點心常用的烤酥油、人造奶油的植物性奶油及奶精等,含有反式脂肪酸,日常生活使用相當普遍。

但是,反式脂肪酸可能會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濃度,且會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濃度;LDL膽固醇已知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因此,飲食中若攝取過量反式脂肪酸,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喜歡吃點心,其實也可以自己動手做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甜點。

『金』好呷鮮奶酪或甜蜜草莓鮮奶酪(五人份)

材料:鮮奶1200c.c.,無糖蒟蒻凍粉(洋菜粉或吉利丁片)25~30g,金黃奇異果600g(草莓),香草條一條,代糖10g

作法:

1.首先奇異果(草莓)洗乾淨且去皮,取出部分果肉切小丁狀,另一部分打成泥狀備用。

2.香草條剖開,刮出香草籽加入鮮奶中,以細火烹煮,邊加入代糖,待代糖完全溶解後熄火。

3.將蒟蒻凍粉或吉利丁片加入(2)中,先拌勻再用中火煮到微滾,待蒟蒻凍粉或吉利丁片完全溶解,邊煮請邊用湯杓小心攪拌,才不會凝結成塊。

4.以細篩網濾出(3),稍放涼後,再倒入喜愛的玻璃器皿中;等待鮮奶完全凝結後,將奇異果泥(草莓泥)倒在奶酪之上層,再鋪上奇異果丁(草莓丁)。

5.放入冰箱冷藏,小朵薄荷葉加以點綴,冰涼可口的奇異果或草莓鮮奶酪即大功告成囉!

小叮嚀:以鮮奶取代植物性鮮奶油之金黃奇異果奶酪,可避免反式脂肪酸之攝取。牛奶亦可提供優質蛋白質,維生素ADEK、磷和豐富的鈣質,每天一至兩杯牛奶(240c.c./杯)即可達行政院衛生署每日成人建議量。

冰拿鐵珍珠奶茶

材料:鮮奶200c.c.(全脂或低脂鮮奶),紅茶200c.c.,代糖3g(依個人喜好),適量冰塊,小粉圓30g

作法:

1.使用紅茶包或紅茶葉,放入水中烹煮,亦可使用熱水沖泡,加入代糖邊攪拌使之完全溶解,小火烹煮,紅茶風味釋放會更佳。

2.紅茶煮完後放涼,置於冰箱中。

3.小粉圓加水煮至呈透明狀,撈起,以冷開水沖洗後放涼備用。

4.紅茶冰鎮後,取一雪克搖杯,放入適當冰塊,加入小粉圓,倒入紅茶。

5.再倒入適量鮮奶,可選用全脂奶,口感較為香醇,鮮奶之用量亦可依個人喜好而增減。

6.蓋上雪克杯蓋,用力「雪克一下」待紅茶與牛奶完全混合後倒入玻璃杯中,插上吸管,即完成一杯香醇又健康的珍珠紅茶拿鐵囉!

小叮嚀:傳統奶茶係以奶精作為奶茶奶香味之來源,以鮮奶取代奶精,即可避免反式脂肪酸之攝取喔!

※延伸閱讀》
.防病變 向反式脂肪酸說不
.反式脂肪酸 吃多要小「心」
.反式脂肪 壞脂肪代名詞

【2009/07/11 聯合報】

蚵仔/低脂、低膽固醇 助「性」不如補鐵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牡蠣在兩廣地區稱「蠔」,江浙名為「蠣黃」,北方叫「蠣子或海蠣子」,福建及台灣稱其為「蚵仔」。

牠們棲息於海水或鹹淡水的交界處,以蜉游生物為食物,著名的品種有法國銅蠔、澳洲石蠔、太平洋蠔等。牡蠣也可產出珍珠。

牡蠣吃法千變萬化,薑絲蚵仔湯是最簡便的料理,還能做成蚵仔煎、蚵仔麵線、蚵嗲、蔭豉蚵、炸蚵仔等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

除了上述常見吃法,蚵仔可以加工為蚵乾或蠔油,帶殼的大型牡蠣還有人生食,卻也有人對它軟嫩、滑溜,以及帶有生腥味的口感不敢恭維。由於蚵仔營養價值高,有人稱為「海洋的牛奶」,日本人則譽為「海洋之糙米」。

牡蠣殼入藥 治多汗、盜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廖麗蘭:
牡蠣味甘、性溫,就營養學角度來看,它含有豐富蛋白質,但中醫用的不是牡蠣,而是它的殼,磨成粉後入藥,即使是今日,依舊廣泛使用,但須搭配其他藥材,不會單用牡蠣。

牡蠣的殼味鹹、澀,屬性微寒。中醫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多汗、虛汗及盜汗,但必須搭配其他藥材一起使用,比如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氣虛型多汗者,可以合併黃耆使用,治療陰虛型多汗者,常見的組合就是牡蠣加上百合、生地。

治白帶過多 能中和胃酸

牡蠣還能用來治療白帶過多。脾虛型患者,可以少許牡蠣,搭配蓮子、芡實,健脾胃及利濕。

另外,治療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時,中醫也常用到牡蠣。牡蠣殼裡的碳酸鈣,可以中和過多的胃酸。甲狀腺腫瘤、慢性淋巴腺腫大患者,也可以牡蠣搭配其他藥物治療。

殼屬性微寒 體虛者節制

不過,因牡蠣殼屬性微寒,躁熱體質的人較適合使用,體質虛寒、胃寒者不宜長期使用,或須搭配其他藥物。像胃寒型的胃酸過多、胃潰瘍患者,須搭配理中湯或安中散一起使用,暖腸胃、補氣。

吃蚵仔壯陽 含鋅很有限

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
很多人怕吃海產,擔心膽固醇過高,吃蚵仔時不必有此顧慮。一份重量65公克的牡蠣(約八顆),膽固醇只有33毫克,算是低膽固醇海產。它還是「低脂肉類」,一份蚵仔的脂肪含量只有1公克,熱量則是50大卡。

坊間相信吃蚵仔能壯陽,因為它富含微量礦物質「鋅」,能助「性」。但事實上,去除水分後的蚵仔乾鋅含量較高,每100公克有31.1毫克外,新鮮蚵仔的鋅含量並不如想像中高,甚至不及紅蟳、牛腱等,也比不上洋菜。

鐵含量不少 貝類佼佼者

國人對鋅的迷思,可能源自「缺鋅,睪丸會發育不良」之說,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就可攝取足量的鋅。蚵仔的鋅不如想像高,但令人意外的是,別看它白白灰灰的,鐵含量反而高,每100公克含6.6毫克鐵,雖不及紅肉、內臟、米血糕等高鐵食物,但在貝類裡,名列前茅。

當心寄生蟲 還是少生食

雖然蚵仔的營養價值高,但從飲食衛生觀點來看,不建議民眾生食,除了避免寄生蟲下肚,一旦保存稍有不慎,還會吃進其他病菌。

蛤蜊/高鈣多B 牛磺酸抗焦慮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記者高智洋、陳立凱/攝影)
蛤蜊又叫文蛤、蚶仔,在營養師眼裡,除了豐富的營養,還是低熱量食材,很適合體重控制者食用。

消煩解渴 加薑絲利水

健銨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家蓓:
蛤蜊肉味鹹,屬性溫、平,任何體質的人都可以食用。古籍記載,吃蛤蜊肉可以緩解夜間盜汗,還有利水、消煩跟解渴的功效。煮蛤蜊湯時加入些許薑絲,不只能去腥,薑絲也有利水功效。想「補鈣」的老人家或幼童,可以跟豆腐、韭黃煮湯後食用。

蛤蜊殼粉 緩熱症不適

蛤蜊殼是一味中藥材,以炭火段成、磨粉後做成「黛蛤粉」。蛤蜊殼味鹹、性寒,通常用於緩解熱症造成的不適。

蛤蜊殼粉常用於外敷,可以吸濕,尤其是有滲出液的癰瘡囊腫,可以敷在囊腫上。不過,這是古早時代的用法,考量到殺菌問題,現在幾乎不再使用。

入痱子粉 吸濕氣止癢

蛤蜊殼粉雖已少用於吸收囊腫的滲出液,但中藥痱子粉裡,除了滑石分,依舊添加蛤蜊殼粉,民眾在許多中藥房、中醫診所都可購得。胯下皮膚癢,還可以合併蛇床子外敷用,除了吸收濕氣,還能止癢。

治咳療胃 視症狀調整

除了外用,蛤蜊殼粉還常用來治療咳嗽,但只限於痰液呈黃色、痰中帶血的咳嗽。胃潰瘍患者,則可用蛤蜊殼粉中和胃酸,不過,因此藥材性較寒,寒性的胃病患者,須合併乾薑、附子等其他藥材使用,以免雪上加霜。

蛤蜊肉的鈣質含量頗多,對於發育不良的孩童,中醫也會給予蛤蜊殼粉補鈣,有些轉骨方裡也有添加這味藥。

鈣和B12 含量都豐富

國泰醫院營養師賴秀怡:
蛤蜊的鈣質含量,在海鮮中頗為凸出。以100公克重的蛤蜊為例,鈣質含量就有130毫克,雖然不能跟奶製品相提並論,但也算是不錯的鈣質來源。

除了鈣,蛤蜊的維生素B12含量也很豐富。B12關係到血液代謝,缺乏者可能出現惡性貧血,尤其是胃部手術後的患者,B12吸收率較差,可以多攝取一些蛤蜊。

含牛磺酸 提神抗焦慮

蛤蜊裡的牛磺酸,可以幫助膽汁合成,有助於膽固醇代謝,還能維持神經細胞膜的電位平衡,能抗痙攣、抑制焦慮。有些民眾對牛磺酸感到陌生,但事實上,市面上標榜可以提神的機能性飲料,牛磺酸就是主要成分之一。

新鮮的蛤蜊有特殊風味,味道鮮美,是製作低油鹽飲食時極佳的食材。在高湯中加入些許蛤蜊,可以取代鹽,炒菜、涼拌時加入蛤蜊,調味料就能少用一點,甚至不必調味。

含普林高 脂肪含量少

由於蛤蜊脂肪含量不高,每100公克的熱量只有55大卡,屬於低脂肉類。對於想控制體重的人,蛤蜊是很不錯的選擇。以一份60公克重的蛤蜊,大蛤蜊大約6個,一般大小的蛤蜊約為22個,吃起來頗有飽足感,熱量卻只有40大卡左右。

雖然蛤蜊有上述優點,但蛤蜊普林含量高,處於急性期的痛風患者,暫時不要吃。

【2009/07/19 元氣周報】

自製消暑茶飲 藥材用量需拿捏好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中醫的生脈飲常用於改善夏天中暑,適合流汗較多的民眾。但中醫抗衰老醫學會醫師黃蒼榕指出,自己煮茶飲時必須注意藥材用量,尤其生脈飲中的五味子不宜過量,主要是其藥性收斂,若患感冒仍大量服用,恐不利病情康復。

黃蒼榕說,五味子常見於藥膳茶飲中,少量使用無妨,但中醫理論認為這類收斂性的藥材讓感冒不容易康復。

黃蒼榕指出,一般經過搭配,五味子的劑量經過控制,則較無副作用。五味子可見於夏季常用的複方中,中醫的傳統方清暑益氣湯即是一例。夏季久熱,人常見氣虛濕滯,清暑益氣湯用於制暑濕。組成為五味子、黃耆、人參、白朮、蒼朮、神麴、青皮、陳皮、甘草、麥門冬、當歸、黃柏、澤瀉、升麻、葛根、生薑、大棗。醫師表示,此方適用於四肢感到疲累,心煩,小便短赤,食慾不振,長夏濕熱所引起之全身無力感,及虛弱等病狀。

吃冰吹風是夏季感冒常見原因。在中醫觀念中,夏季陽在外,但內在的臟仍屬於寒,此時最好不要貪吃冰品。中醫以冒暑形容夏季人們被暑氣所籠罩,傷暑是指被暑氣所傷;此外長夏常見風邪,類似現在所說的感染疾病。

消暑養生飲DIY

菊花退火茶材料:菊花、綠茶各3錢,以500C.C熱水沖泡,再加入夏枯草2錢煮水喝。助清熱解毒、退肝火。

百合綠豆湯材料:百合3錢,加上綠豆適量共同煮湯喝,助清熱去暑,百合對炎熱心煩失眠者也有幫助;或可將百合改為薏仁,也有健脾、利尿、消水腫的作用。

銀耳蓮子湯材料:蓮子、白木耳適量,加上糖或紅棗共煮成1碗喝下,可以幫助滋陰潤肺、健脾止渴。

清暑茶材料:青蒿、薄荷各1錢,甘草5分,切碎研成粗粉,弄勻做成茶包加熱開水沖泡放涼飲用,有清涼解暑退熱的作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7/22 台灣新生報】

難入睡 人參豬心湯養血安神消緊張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全身倦怠虛弱又難入睡,是不少老年人遭遇的問題。中醫抗衰老醫學會醫師黃蒼榕指出,傳統藥膳方使用酸棗仁、人參、黃耆、紅棗,豬心等燉服,對氣血虛弱而難入睡者有輔助養生的效益,但使用前仍建議先諮詢中醫師。

黃蒼榕指出,不少老年人感覺健忘睡不好,深感苦惱。中醫認為此多為心血不足所致,必須養血安神。這類民眾除了睡不好,還常忘東忘西,中醫常用基本處方是酸棗仁湯,搭配當歸、白芍,何首烏等;傳統藥膳則可使用酸棗仁、人參、黃耆、紅棗,豬心等燉服。

不過醫師仍建議患者不妨先從進行規律的溫和運動來調整自己的體質,若發現情況仍未好轉再求助藥物。

如果是老年人卻感覺思慮較多,自覺整天無謂操煩,醫師表示可以歸脾湯為基本方。歸脾湯適合心脾兩虛型患者,這類民眾出現不易入睡、眠淺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飲食不多卻排便較稀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無力等症狀。

治療上多需要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可針神門、三陰交、心俞、脾俞,配合耳針以神門、心、皮質下、脾等穴位。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9/07/22 台灣新生報】

蜆/利尿解酒毒 B12防貧血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俗話說「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其中所指的「蜊仔」就是「蜆」。

蜆跟蛤蜊的外觀很相似,都是帶殼海產,蜆的個頭卻相對小得多。蜆潛藏在水中沙礫地內,靠著露出沙面的一對濾管,濾食水中的綠藻或浮游生物維生。

依統計,一顆蜆從出生到10元銅幣大小,須濾食約一萬公升水。因此,以水維生的蜆必得生長在水質清澈、多沙少泥之地;台灣蜆的主要產地在花蓮縣、彰化縣及雲林縣。

炒蜊仔下酒 屬性絕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許中嚴:
跟許多帶殼海鮮一樣,蜆的屬性也偏寒涼。「本草綱目」裡有關於蜆的記載,可以利尿,不過,效果比蛤蜊稍遜色一點。

除了利尿,蜆還能開胃、解酒毒。很多民眾喜歡拿「炒蜊仔」當下酒菜,從中醫觀點來看,啤酒屬性較濕熱,蜊仔剛好可以中和啤酒屬性,從這角度來看,蜆跟啤酒也算是「絕配」。

改善肝功能 滋潤五臟

另外,本草綱目裡還提到,蜆可以「治目黃」。肝炎患者大多會有目黃濁的症狀,據此推論,吃蜊仔或喝蜊仔湯應該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中醫還認為,像蜆這類富含蛋白質、帶有水分的食物,可以滋潤五臟,但民眾不宜過量食用,有疾病還是應該找醫師治療。

體寒咳嗽者 避免食用

適量食用外,體質偏寒的人不適合多吃蜊仔,經常咳嗽、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最好避免食用。怕蜊仔太寒涼的人,煮蜊仔湯時可以加入薑絲,一方面去腥,也能中和蜊仔的寒涼,但記得食用時,連薑一併下肚。快炒蜊仔,薑、蒜、九層塔也能平衡蜊仔的屬性。

蜆的殼跟牡蠣殼、文蛤殼一樣,都能製成制酸劑,但因蜆殼處理難度較高,最常使用的還是牡蠣殼。

次亞麻油酸 超過秋刀魚

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
蜊仔的脂肪含量低,算是低脂肉類,膽固醇含量也不高。在帶殼海鮮裡,蜊仔的維生素B6含量頗為突出,B12含量在魚蝦貝類裡,更名列前茅。維生素B12缺乏,會導致惡性貧血,情緒也會較躁動、憂鬱。

值得一提的是,蜊仔的次亞麻油酸含量,雖然不如植物油亮眼,在魚貝類裡,卻是含量最多的,甚至超過秋刀魚。次亞麻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之一,卻無法在體內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除了次亞麻油酸含量高,較令人驚訝的是,蜊仔的EPA比率也不比秋刀魚遜色。EPA能降低膽固醇,避免血管硬化。

可保肝? 還在實驗階段

民間相傳,煮蜊仔湯來喝,或清蒸蜊仔自製蜆精可養肝。但現階段有關蜊仔的研究,多半集中在它可以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且仍處於小白鼠的動物試驗階段,尚無研究證明吃蜊仔真的可以保肝。

普林高 痛風別喝蜆精

吃蜊仔能不能保肝,仍有待科學實驗證實。但可確定的是,蜊仔的普林含量高,除了急性期痛風患者不適合吃外,有痛風病史的人,最好也不要喝蜆精,以免舊疾復發。

【2009/07/26 元氣周報】

木寡醣 給好菌乾淨的腸道


【元氣周報/文/陳靜宜】

「腸道是人體最大免疫器官,人體有七成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系教授謝明哲指出。

96%上班族 作息差、腸道糟

根據1111人力銀行針對上班族做的「腸道健康大調查」,高達96%的上班族都有不良的生活作息,更有79%的人有兩項以上不良作息,屬於腸癌高危險群。而上班族主要的腸道問題多是:便秘、無法每天排便。

謝明哲強調,保持腸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腸內好菌」,讓壞菌沒有生存空間。

但現代人工作忙碌、壓力大、外食多,腸內好菌生存不易,最方便的方式就是直接補充好菌,市面上有不少益生菌產品,最常見的就是乳酸菌。

98%利用率 好菌最愛木寡醣

但大部分乳酸菌很脆弱,無法通過胃酸膽鹼的作用區域,「往往還沒到腸胃就陣亡了!」謝明哲提醒,光補充乳酸菌不夠,一定要同時補充「益生菌」,也就是好菌的食物。

所謂益生菌,包括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木寡醣、果寡醣等等,臨床上,以木寡醣98%的利用率排名第一。

木寡醣是一種天然的碳水化合物,由玉米芯等植物提煉而來,富含膳食纖維,能讓好菌自我繁殖,可說是好菌最愛的食物。

研究發現,木寡醣能有效增值比菲德氏菌,打壓壞菌生存空間,且幾乎不被人體消化液所分解,不但對活化腸道、改善便秘有明顯幫助,膳食纖維還有助維持身材窈窕。

三餐吃得巧 腸胃沒煩惱

照顧腸道,食療養生專家郭玉芳主張從早餐開始——「早餐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餐吃得巧」。

所謂吃得好,並非指大魚大肉,而是豐富的蛋白質與維生素,「每天早上我一定為家人準備糙米粥、養生蛋捲等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因為纖維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排便順暢。」郭玉芳說。

她提到自己十歲兒子喬喬,跟自己一樣屬於腸胃不順、易過敏體質,只要吃到不新鮮的東西,皮膚馬上發難,抓癢抓到睡不著,因此對家人的飲食調理特別重視。

木寡醣乳酸菌選購三大須知

1.看有沒有健康認證,國家有沒有掛保證。

2.慎選原料與產地,木寡醣來自日本的最好。

3.複方的效果優於單方,乳酸菌加上木寡醣就能給腸道更完整的呵護。

【2009/07/26 元氣周報】

老年人喝茶養生 淡溫為原則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喝茶養生,得適量才能避免不適。中醫師陳欽銘昨日在中華民國中醫藥學會演講中提到,老年人喝茶以淡、溫為原則;喝濃茶可能使人過度興奮,淡茶卻能適度提神醒腦;茶也有寒熱之分,夏天火氣大者喝些綠茶降火效果較佳。

中醫師陳欽銘指出,根據對岸中醫界研究,胃寒與體虛者不宜飲濃茶,否則症狀易加劇,而心跳過快或心、腎功能有問題者也不適合喝濃茶,以免加重器官負擔;心跳過緩民眾倒是可較常喝茶。

茶也分寒熱,如綠茶苦寒,夏天喝可消暑;紅茶、普洱茶偏溫,較適合冬天飲用;烏龍茶、鐵觀音等較中性。醫師也指出,飯前半小時與飯後一小時內都不宜喝茶,以免鞣酸與飲食中蛋白質形成沉澱物,不利營養吸收;胃病患者服藥2小時後再喝茶,其實有助消炎與腸黏膜的保護。

民間流傳吃藥時不能喝茶,然而實際上得視情況而定。藥師提到,有些中藥方劑本身就含有茶,或是以茶水調服,因此中藥並非完全不能以茶水服用,只是不鼓勵民眾吃所有的中藥時都以茶水吞服,還是要遵循醫師的指示與服藥說明。

治療感冒頭痛的「川芎茶調散」,其中就有用到「茶」這味藥。茶有「清頭目、醒昏睡」的作用,可以提神、振奮精神。兩大鼻病之方辛夷散與蒼耳散都有細茶,如辛夷散中多疏風鎮痛劑,對感冒鼻塞頭痛等症服用有效。茶成為藥引,此方可應用於感冒、鼻塞、頭痛、肥厚性鼻炎等。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蒜.薑.洋蔥與豆類 適量吃是上選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吃對食物,可輔助減少血脂異常。中醫師呂萬安在一場衛教講座中指出,對於體質適合的民眾,每天吃3瓣大蒜,無論生吃或熟吃可以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對血脂稍高者有幫助,另外每天半碗豆類也有幫助。

除了大蒜,呂萬安指出,每天半顆洋蔥、一個蘋果;酪梨;每周2次清蒸鮭魚,有機橄欖油等對減少高血脂的困擾也有輔助效益。不少單味食材與藥材,都有降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飲食選擇方面,營養均衡是最重要的原則,而減少高血脂,飲食清淡也顯得重要。不妨適度增加絲瓜、山藥與菌類攝取,如各種菇類都是不錯的選擇。

呂萬安醫師也指出,血脂偏高者喝點薑湯或有養生保健的效果,因為薑中的生薑醇、薑烯酚對高血脂民眾有輔助養生的功效。

除非有明顯燥熱現象,否則中醫大都不反對民眾食用適量的薑。中醫師呂萬安指出,乾薑磨成粉沖熱水喝下,體質適合者每周一碗,可達保健效益。

此外,吃大蒜、喝薑湯對虛寒者都有助改善血液循環,有醫師提到,心情不佳時喝點紅糖薑湯及少量巧克力甜食因能提高腦內血清素的濃度,幫助減緩經痛,而其內含的可可鹼成份,也能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舒緩不悅、負面的情緒。避免食用辛辣、含咖啡因,及冰、冷等刺激性食物才能減緩情緒不佳的問題。

在一般飲食外,患者若服用健康食品,醫師提醒,最好能多與門診醫師溝通,讓醫師了解患者在服用什麼成分。

小時候多喝牛奶、吃起司 鈣好!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小時後多喝牛奶、吃起司,長大後,比較不會中風。根據澳洲、英國研究顯示,若讓小孩補充牛奶、起司等富含鈣質的食物,小孩長大後,未來死於中風的機率就會下降。研究人員宣稱,下降幅度多達60%。不過也有專家建議,最好將牛奶、起司納入均衡飲食菜單,小孩若攝取過多牛奶、起司,更要小心脂肪過量。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澳洲昆士蘭醫學研究中心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追溯1930年代檔案,研究人員檢視當時英國家庭的飲食習慣。研究人員追蹤當時4374位小孩的健康、生長情況,追蹤時間長達65年,在1930年代,這些孩子年齡介於4到11歲之間。研究人員調查他們平時的飲食習慣,包括鈣質攝取量等,也會檢視他們是否有中風病史。

研究人員發現,當年鈣質攝取量最多的孩子,長大後死於中風的機率最低。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心臟」期刊(Heart)。研究人員表示,在兒童時期,家庭飲食若帶有大量鈣質,未來中風死亡率就會大幅降低,和一天鈣質攝取量低於400毫克的孩子相比,若一天鈣質攝取量超過400毫克,長大後中風死亡機率就會下降40%到60%。

研究人員也發現,和過去鈣質攝取最少的孩子相比,鈣質攝取最多者在65年後,其死亡率少了25%。不過英國心臟基金會專家表示,飲用牛奶、吃起司時,最好選擇脫脂或低脂乳製品,以免脂肪攝取過多,反傷害心臟健康。

英國中風協會專家也建議,日常飲食應該力求均衡,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綠入肝 黑入腎 有助強化解毒器官功能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近來許多人聞「炸」色變,甚至連知名連鎖速食餐廳的炸油含砷,若過去已將這些油炸食品吃下肚,該如何亡羊補牢?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秘書長陳俊明中醫師建議,可以煮綠豆甘草茶或黑豆甘草茶幫助清熱、解毒,減輕油炸之害。

陳俊明醫師說明,身體兩大解毒器官分別是肝臟和腎臟,綠入肝,黑入腎,綠豆甘草茶有助清燥熱,對解毒也有幫助。做法為取綠豆200公克,甘草60公克,綠豆、甘草比例大約2:1或3:1,放進10人份電鍋,內鍋水放2/3滿,煮熟即可飲用。

陳俊明另指出,吃油炸食物時可考慮配上一點白蘿蔔泥,也可以搭配生菜、竹筍、西瓜、椰子汁等食物,以中和燥熱;像日本料理的油炸食物就會附上白蘿蔔泥助解熱毒。另外,規律運動、正常睡眠也可幫助化解油炸之害。

陳俊明分析,油炸之害可分成「油」和「熱」兩部分。「油」之害在於,攝取過多油脂,身體體脂肪、血脂肪都會增多,造成肥胖、問題。「熱」之害主要對燥熱體質的人最不利,等於火上加油,所謂「氣有遺便是火」。若沒有運動習慣,更會感覺精神煩躁、易怒、精神不安,或失眠,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油炸東西一旦吃太多,不但可能長太胖,或生長過亢,更容易因失眠、情緒等問題影響學業、人際關係。

油炸東西吃太多導致火氣太旺,也會出現便秘、青春痘等症狀,胃火過多易造成消化機能過亢,患者很容易感到飢餓,便越吃越多,體型也會跟著走樣。至於消瘦、虛寒體質的人,所受影響較小,但還是不宜多吃。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