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Hi,我是一個正處在該婚而未婚的年齡,家中母親很開明並不急於把我推出家門,但看得出她其實有點擔心,老人家的擔心就是以後沒人照顧要怎麼辦?”但是如果找到的伴,不是人家照顧我們,而是要我們照顧他呢!” 這是我一直灌輸給她的”毒”,她也會回答說也對,不要自找麻煩。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茼蒿》以油拌炒 維生素A多更多

茼蒿》以油拌炒 維生素A多更多
2009/01/14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記者蘇健忠、陳立凱/攝影)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茼蒿的維生素A(即類胡蘿蔔素)效力比一般蔬菜高,它不但能預防夜盲症,還能抗氧化。
以油拌炒,可以增加維生素A的吸收率。至於礦物質部分,茼蒿算是高鉀蔬菜,每100公克的鉀含量超過300毫克,高鉀飲食有助血壓調控,但相對地,腎臟病患食用時可要多留意,記得多煮一會兒,待鉀溶出後再食用,並避免喝湯。
含鐵高纖 女性不妨多吃
一般而言,蔬菜顏色愈深,鐵含量就愈高,茼蒿雖稱不上是高鐵蔬菜,但因正當令,喜愛茼蒿的女性可以多吃一點。另外,每百公克茼蒿只有16大卡的熱量,比起一般蔬菜約25大卡,低了不少。
茼蒿很特別,煮熟後「縮水」得特別厲害,吃半碗熟茼蒿,下肚的纖維量比很多蔬菜來得高,且茼蒿的纖維容易吸收。
不過,不少民眾習慣整株或整葉烹煮,不切成小段,吞嚥功能較差的老人家或幼童,可能因此噎著。
去除農藥 沖泡洗不能少
茼蒿的獨特香氣,不少人喜愛,但茼蒿的病蟲害較多,食用前,須先沖、泡、洗,每步驟都不能少。
先摘下一片片茼蒿葉,用大量清水沖洗,再以流水浸泡10分鐘,溶出殘留農藥,最後再清洗一回。
烹煮時打開鍋蓋,也有助於部分農藥揮發,不管是用鹽水、蘇打水洗蔬菜,都沒法子去除農藥。
【2009/01/11 元氣周報】

茼蒿》降膽固醇 讓血管年輕

茼蒿》降膽固醇 讓血管年輕
2009/01/14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記者蘇健忠、陳立凱/攝影)冬天吃火鍋,最對味的火鍋菜之一就屬菊科的茼蒿菜。在台灣,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是茼蒿盛產期,若未採摘,放任茼蒿持續生長,到了春天,就會開出鮮艷漂亮的花朵,由於外觀上很像野菊花,也有人喊茼蒿菊花菜,或是春菊。
茼蒿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別名,就是「打某菜」。茼蒿含大量水分,一經燙煮,水分流出,原本一大鍋的生菜,轉瞬間「縮水」成一小盤。曾有老公以為老婆偷吃,不分青紅皂白毒打老婆一頓,「打某菜」之名因此而來。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根據唐朝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記載,茼蒿可以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以及利腸胃。到了明朝李時珍,認為茼蒿這種野菜味辛甘、性平且無毒。
熬水加糖飲 除咽喉異物感
有些人常覺得咽喉有不明原因的異物感,常要清清喉嚨,這時候,可以吃一些茼蒿,或拿茼蒿熬水、加入冰糖後飲用,能止咳化痰,對輕微咳嗽的患者也有幫助。
抗氧化高手 降三酸甘油脂
除了對付喉嚨不清爽,吃茼蒿跟喝菊花茶,還能降低三酸甘油脂跟壞膽固醇,增加血管彈性。嫌單吃茼蒿香氣過重,可以入火鍋,但要留意肉類跟其他油脂攝取,否則吃了也沒效。
茼蒿裡含有揮發性精油,不但能促進腸胃吸收,加熱後香氣四溢,還能提振食欲,讓胃口大開。另外,茼蒿含有不少β胡蘿蔔素,能抗氧化,膽鹼則有助於增強記憶力,頭好壯壯。
精油易揮發 別長時間熬煮
不過,要提醒民眾,茼蒿裡的精油易揮發,最好不要長時間烹煮,快炒或汆湯後食用較佳。
茼蒿雖然富含纖維質,能通腸利便,也能預防便秘,改善老人家排便不順的困擾,但要記得,腹瀉時最好避免食用。
寒冬裡,不少民眾喜歡泡湯,不想到溫泉區人擠人,可以把茼蒿切段後泡澡。茼蒿遇熱後慢慢釋放出香氣,能讓頭腦變得清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
【2009/01/11 元氣周報】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芥菜》圍爐長年菜 抗癌抗氧化

芥菜》圍爐長年菜 抗癌抗氧化
2009/01/21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報導】
(記者陳立凱/攝影)刈菜 鮮食醃漬兩相宜
圍爐團圓的日子裡,少不了應景的「長年菜」,閩南話裡,芥菜被叫做「刈菜」,大菜、大芥也都是芥菜的別名。
芥菜的品種相當多,可粗分為莖用及葉用兩大類。葉柄特別肥厚、常用為襯底菜的「包心芥菜」,至於莖用芥菜大心菜(即俗稱菜心),除了可做成台菜裡著名的刈菜雞,也能做成爽脆的開胃小菜。
變身 榨菜酸菜雪裡紅
雖然冬天是芥菜的盛產季節,但市面上幾乎全年都能看到芥菜的身影,而且,芥菜不只能趁鮮食用,醃漬後的變化也很豐富,舉凡鹹菜、榨菜、酸菜、福菜跟雪裡紅,都是芥菜的變身。
開胃 利嗝去痰治輕咳北市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芥菜性味苦辛、溫、無毒,入肺及大腸經,小芥菜的屬性較溫和,相對地,包心芥菜,以及只食用肥大莖幹的大心菜(俗稱的菜心),就比較寒涼一點。
本草綱目記載,芥菜可以利嗝開胃、利氣豁痰,簡單講,吃芥菜可以順利化痰、改善感冒時的輕微咳嗽,咳得厲害,就派不上用場。
冷颼颼天氣裡,用芥菜、薑、蒜、蔥加水熬煮後飲用,有助預防感冒。
另外,吃芥菜還能開胃,促進食欲。芥菜纖維質含量很豐富,後有助通便。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可以煲芥菜湯喝。
營養 富含維生素A、B群
芥菜剛入口時略帶苦澀,有些人不愛那氣味,但多嚼一會兒,則會由苦轉甘,有苦盡甘來的味道。也因為這特性,加上久煮不爛,年節團圓桌上,永遠少不了應景的「長年菜」。
芥菜含豐富維生素A、B群,還有菸鹼酸、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日本國家癌症中心20種抗癌蔬菜排行榜,芥菜名列其一。
【2009/01/18 元氣周報】

芥菜》多鈣 還能降低膽固醇

芥菜》多鈣 還能降低膽固醇
2009/01/21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報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林郁茹:或許是芥菜略帶苦澀,講到有抗癌功效的十字花科蔬菜,一般民眾常想到的都是高麗菜、芥蘭菜、青花菜等,常忘了芥菜也是十字花科一族,它裡頭的口引口朵,因有抗癌、抗氧化功效,這幾年非常「夯」。
像芥菜這種深綠色蔬菜,維生素A、B跟菸鹼酸的含量都很豐富,這些維生素也具有抗氧化功效。芥菜雖然構不上高鈣蔬菜,但衛生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百公克芥菜的鈣含量約有98毫克,也不算少。
除了含抗癌、抗氧化成分,芥菜熱量低,膳食纖維含量也很豐富,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環境外,還能降低膽固醇。
醃漬 癌症及腎病者勿食
不過,芥菜的纖維質地較粗,春節時,為取其「久久長長」,往往不切段,整葉烹煮,記得烹煮軟爛。老一輩人家常說,芥菜比較「刮胃」,喜歡用油脂較多的肉湯、雞湯烹煮,讓口感更順口。事實上,像維生素A這種脂溶性維生素,有油脂相伴,可以增加吸收率,但記得把多餘的浮油撈掉,降低膽固醇。
深綠色蔬菜的鉀含量比較高,須限鉀的腎臟病患或電解質不平衡患者,只要先燙過,讓鉀離子溶出,或只吃芥菜雞裡的菜,不喝湯,在過年期間,一樣能烹用長年菜的美味。
醃漬後的芥菜雖能讓菜色更富變化、美味,但新鮮芥菜裡的抗癌、抗氧化成分,可能因為醃漬大量流失,而且,因為鈉離子較高,不利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控制,最好淺嘗即止,癌症及須限鈉的腎臟病患,則不建議食用。
【2009/01/18 元氣周報】

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冬季癢抓不停 當歸飲子止癢

冬季癢抓不停 當歸飲子止癢
2008/11/29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
冬季乾癢症常讓患者尷尬困擾,也有人採不洗熱水澡、不用肥皂、多擦乳液,還是無效,一名常在世界各天氣乾冷國家飛來飛去出差的竹科人,每遇天冷就癢,甚至抓成流膿出血,他最後以中藥「當歸飲子」,治療情況大幅改善。
衛生署新竹醫院中醫科醫師黃雪雅表示,這位竹科人求診時表示,最近2、3周全身嚴重搔癢,讓他坐立難安,尤其,大腿內側及小腿外側,已被他抓到流膿出血。
他說,整天東抓西抓,相當尷尬和困擾。
黃雪雅診察後發現,他面色偏白,舌質淡紅,舌苔薄白稍乾,有血虛的現象,全身皮膚偏乾,並出現水分分布不均,像頸部、小腿部位、大腿內側,手臂到手肘部位都偏乾燥,因而選用治療血虛型的方劑「當歸飲子」為主方,加減些許單味藥。
這名患者治療的第一周,即有明顯療效,第二、三周又連續按時服藥,患部紅疹搔癢已經消失了。
患者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中藥治療冬季癢這麼有效,因為他試過多塗乳液,洗澡時不洗太熱的水,且少用清潔劑,卻都無法改善,還是抓個不停。
黃雪雅表示,因他的體質為「血虛生風」,而「癢」多屬風症,辨明病因再給予「養血驅風」藥物,像是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白蒺藜、防風、荊芥、何首烏、黃耆、甘草等來養血驅風潤燥。
患者連續服用1到2個月後,皮膚乾燥缺血、缺水的情況獲得改善,自然就不再搔癢了。
【2008/11/29 聯合報】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人冬季癢 治療顧內外

惱人冬季癢 治療顧內外
【聯合報╱羅綸謙/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陳瑩陵/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2009.01.10 09:14 am

李媽媽每到秋冬氣溫急劇變化時,便全身發癢,今年更明顯,尤其最近天氣轉冷,晚上洗完舒服的熱水澡,正打算暖暖進入夢鄉時,總是全身癢到睡不著,連日來,皮膚都抓到破皮流血了,還是癢到不行,十分惱人!
「冬季癢」好發於中老年人或乾性膚質、原本有異位性皮膚炎、魚鱗癬等患者。皮膚有許多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汗液及油脂來保持皮膚滋潤,當冬天溫度降低時,造成表面血管收縮,使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降低,汗腺和皮脂腺分泌也跟著減少,皮膚變得較為乾燥。
若再加上過度熱水清洗,將洗去皮膚正常油脂保護,造成「冬季癢」的症狀,又稱為缺脂性皮膚炎,或乾燥性濕疹。
中醫觀點認為,風、濕、熱等均可引起皮膚搔癢症,但在秋冬季節時,燥邪當令,燥則生風,再加上老年人肝腎陰血逐漸虧虛,陰津虧損,易生風化燥,內燥與外燥相合,導致肌膚失養,生風發癢。
中醫治療強調「內外兼顧」。如果皮膚乾燥脫屑,兼見面色萎黃,頭暈,心跳,失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屬於血虛不足所引起的,多見於老年人,宜滋陰、養血、祛風,方如當歸飲子加減;如果皮膚搔癢,兼見抓痕鮮紅、患處紅腫發炎、有滲出液或舌紅苔黃等熱象,宜袪風消腫、清熱除溼,可用消風散加減。
此外,可以使用由當歸、紫草、麻油等中藥製成的「紫雲膏」,適量塗抹於患處,能有效改善皮膚乾燥、龜裂、脫皮,達到滋潤止癢的功效。
在食療方面,建議攝取一些乳製品、蛋類及富含膠質的食物,如豬腳筋、雞爪、鵝掌、海參、黑木耳等,或黑芝麻、松子、核桃、腰果、栗子等滋補潤燥的食物。
在飲食及日常生活方面,首先注意不要過度洗熱水澡或泡湯太久,洗澡後馬上適量塗抹潤膚乳液,有助皮膚保溼。貼身衣物宜使用寬鬆、透氣的棉質衣料,避免對皮膚的摩擦及刺激。飲食宜清淡,不宜辛辣、燥熱的刺激性食物。
此外,中醫強調「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因此皮膚病患者尤須適量攝取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暢,亦有助於皮膚疾患的改善。如能確實做到以上幾點注意事項,「冬季癢」將不再找你麻煩。若仍是搔癢難耐,則可利用中醫藥從內外兼治,調養體質,有助於及早痊癒。
冬季癢食療:
1、芝麻胡桃飲:胡桃仁20公克,芝麻20公克,牛乳、豆漿各200毫升,白糖適量。將胡桃仁、芝麻研為細末,與牛乳、豆漿混勻,煮沸後,加入適量白糖飲用。
2、百合銀耳枸杞湯:百合六錢,銀耳三錢。將百合洗淨用水浸泡一個小時。銀耳用熱水浸軟。將銀耳、百合瀝乾水取出,與枸杞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熬煮一個小時,最後加入適量冰糖即可。
【2009/01/10 聯合報】

冷! 清火養肝 抗高血壓

冷! 清火養肝 抗高血壓
【聯合報╱葉慧昌/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
冬天早晚溫差加大,又到高血壓容易發病的季節。每年12月至隔年2月,血壓最容易發生變動,因為在秋冬交替,天氣變冷,末梢血管收縮,導致循環不暢通,心臟必須用更多的力量才能把血液壓出去,因此血壓會急遽上升。
尤其65歲以上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硬化而失去彈性,容易產生「老年性高血壓」,即收縮壓明顯升高,而舒張壓則不高。這是由於年齡愈大,血管彈性纖維會減少,因而對心臟收縮時的能量無法吸收,造成收縮壓逐年增高;相反的,當心臟鬆弛,血管壁所蓄積能量較少,老年人的舒張壓會比年輕人來得低。這類高血壓容易引發中風、冠心病或心臟衰竭。
中醫依照辨證論治療高血壓,臨床常見的有五種證型:
1.肝火上炎:患者會頭暈目眩、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耳鳴、小便黃、大便乾,應以龍膽瀉肝湯來清瀉肝火。
2.肝腎陰虛:常見頭暈目眩、耳鳴、咽乾、腰膝痠軟、遺精、盜汗、手足心熱,應以杞菊地黃丸合一貫煎來滋養肝腎。
3.陰虛陽亢:除了有頭暈、耳鳴、腰膝痠軟等肝腎陰虛症狀外,還會鼻咽乾燥、心煩易怒,甚至頭脹頭痛,應以天麻鉤藤飲來滋陰潛陽、平肝熄風。
4.痰濁閉阻:常見頭重眩暈、胸悶、腹脹、惡心、胃口差、身體困重,應以半夏天麻白朮湯或溫膽湯來健脾祛濕、滌痰通絡。
5.血瘀阻絡:常見頭暈頭刺痛、目花、健忘、耳鳴、肢體麻木、舌頭有瘀斑,應以身痛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來活血化瘀。
民間常以芹菜做為食療,其性味苦寒,能平肝清熱、祛風利濕,對高血壓、膽固醇過高、血管硬化、神經衰弱等有改善作用。一般可用新鮮芹菜30至60克打汁或加入適量蜂蜜服用。而菊花能疏風清熱、平肝明目,亦有降血壓的作用,可用白菊花10到15克泡茶飲用,但胃寒易腹瀉者忌之。
大蒜也可降低血壓,但是每天最好不要超過五粒,否則可能造成腹脹不適。大蒜也具有抗凝血的作用,若有心血管疾病而使用抗凝血劑的人,也不適合吃太多大蒜。
此外,取決明子15克加入沸水煮數分鐘,也能清熱瀉火,涼肝明目而降血壓。將紅蘿蔔榨汁,加蜂蜜飲用,對防止動脈硬化、預防中風、心臟病發作亦有助益。
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持續、緩和而且是用腳的運動,例如慢跑、快走、游泳、登山、騎腳踏車、跳舞等較合適;爆發、劇烈運動如舉重、伏地挺身及競賽性質的活動則應避免。已有冠狀動脈疾病者,尤其要小心。
(作者亦為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2009/01/10 聯合報】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古方防治口角炎

古方防治口角炎
2008/07/08
早晨醒來,阿美發現自己的嘴角突然出現紅腫且有脫皮現象,她趕緊塗抹了藥膏,但一兩天後非但沒好轉,反而紅腫處愈演愈大,這樣的狀況竟然維持一兩個月都好不了。
【撰文/施沛琳】
小小口角炎,大大複雜
阿美的問題是一般所稱的口角炎,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陳潮宗指出,春天常見人們發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及某些皮膚病,這是因為經過冬天之後,較普遍出現維生素、無機鹽及多種微量元素嚴重攝取不足的情況。但如果在春季時未補充好所需營養素,進入艷夏之際,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惡化。
從西醫觀點,口角炎是指上下唇交界部位的急性或慢性發炎,形成三角形的紅腫、脫皮情形,如果未治療,時間一久,會產生色素沈澱及放射狀裂縫,張口都會疼痛,傳統上相信此乃因維生素尤其是B2缺乏而引起。
不過,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認為,口角炎成因相當複雜,往往夾雜著刺激性、感染、體質、磨擦、營養缺乏等因素,因此不論吃再多的水果,也不會有幫助,有時反而因一些酸性的果汁,刺激了已經發炎的皮膚,而導致病情惡化。
西醫觀點認為念珠菌感染是口角炎形成的重要因素,蔡呈芳表示,許多口角炎的病灶處都會培養出念珠菌;然而念珠菌其實在許多正常人的口腔內也存在,故要找出念珠菌滋生作怪的原因,目前已知溼疹的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都是促成口角炎發作的潛伏因子。
另外,咬合不佳、皮膚鬆弛下垂,也會使得上下嘴唇交界處產生過多的摩擦及密封,而形成對磨疹及尿布疹樣密封的效應,再加上蓄積的口水、食物殘汁、牙膏等的刺激,就容易造成口角炎。
對症下藥治口角
蔡呈芳指出,治療口角炎,除了要控制感染,依照臨床的判斷或培養的結果,給予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治療外,找出局部的刺激因素,治療伴隨的溼疹才是最基本的。有時需要的只是換一副假牙就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
如果是因口水刺激,則可以嘗試在口腔清洗後,以凡士林或氧化鋅軟膏保護皮膚。如果這些方法都還沒效,或是仍反覆出現感染現象,檢查一下身體免疫力是否缺陷,或缺營養素,如維生素B12、B2、鐵、葉酸等。
若已發生口角炎並乾裂出血,則應先在發炎處用溫熱水或鹽水洗淨,待稍乾燥後,再抹上抗生素軟膏,如金黴素眼藥膏等。當發炎處開始結痂,不要強行撕掉乾痂,應讓其自癒後脫落。同時可服用維生素B2、維生素C,外敷藥可用金黴素軟膏等。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2008年7月號 No.21《有機誌》】

常見的消化道檢查

常見的消化道檢查
2008/10/17

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小腸(含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和大腸,由於內視鏡儀器和技術的進步,內視鏡檢查已經成為診斷和治療食道、胃、十二指腸和大腸疾病的重要工具。
【撰文/王德宏教授.消化醫學基金會】

1.上消化道攝影檢查

上消化道在一般的X光檢查中看不清楚,但口服一種對比劑──鋇劑(barium sulphate)之後,可藉由鋇劑附著在食道、胃、十二指腸的黏膜上,清楚地看到整個上消化道黏膜的結構以及可疑的病變處。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做上消化道攝影檢查?

絕大多數的人都適合這項檢查,但某些情形下可能不適合此項檢查,孕婦、疑似腸穿孔者、行動不便、意識不清或者是無法配合指示喝藥、翻身的受檢者等。
如何進行上消化道攝影檢查?

檢查前8小時,禁止吃任何食物、盡量穿著簡便的服裝,攝影時身上不可有金屬的物品。
在檢查前,吞服發泡劑(汽水粉、Effervescent granules),增加判讀的準確度,吞服後要避免打嗝。視情況給予注射抗腸胃道蠕動的針劑,但藥物過敏、心律不整、青光眼、攝護腺肥大等病人,須經評估後使用。

作完上消化道攝影檢查後,有哪些要注意的?

因為鋇劑並不會被人體所吸收,所以檢查完畢後可以馬上回家,也可以開始正常飲食,但因鋇劑有可能會使受檢者產生便秘的情形,一般建議檢查完當天,盡量多喝水、液態食物或水果,早日將鋇劑順利由糞便排出體外。

2.下消化道攝影檢查

下消化道在一般的X光檢查中並不清楚,但可從肛門灌入一種對比劑──鋇劑和空氣,藉由鋇劑附著在大腸、直腸的黏膜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整個下消化道黏膜的結構以及可疑的病變處。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作下消化道攝影檢查?
懷孕中或可能已懷孕的婦女、檢查前三日內若曾作大腸鏡檢查並切片者,比較不適合作下消化道攝影。

如何進行下消化道攝影檢查?

檢查前先做好清腸的工作,將大腸中的糞便及食物殘渣排除乾淨,在檢查前兩天開始服用低渣飲食,檢查前一天只吃流質的食物,檢查當天開始禁食,並配合醫師指示服用緩瀉劑,以達到大腸完全排空的狀態。

進行檢查時,由醫護人員將肛管插入肛門,在醫師指示下灌入適量之顯影劑(鋇劑),並視需要打入適量空氣均勻混合。有時需要注射短效之胃腸蠕動抑制劑。有心率不整、青光眼及攝護腺肥大之病史者,不適合注射此一藥物,應於檢查前告訴醫護人員,以免影響病情。整個過程一般約需要30分鐘。

作完下消化道攝影檢查後的注意事項

檢查後連續幾天會排出灰白色的糞便,這些都是因為作檢查時灌入之鋇劑的顏色,這種情形會持續幾天的時間。除非病情需要限制水分者,作完檢查後會建議飲用大量開水,以利鋇劑從糞便中排出,以免造成便秘。檢查完畢,就可以恢復平日的飲食。

傳統推進式的小腸鏡(push-type enteroscopy)是最常用來診斷小腸疾病的內視鏡,但最遠只能到達空腸的近端。膠囊內視鏡的發明使我們有機會可以完整檢查整個小腸。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作膠囊內視鏡檢查?

膠囊內視鏡是靠腸子蠕動而移動,因此如果腸子不會蠕動時,或者腸子有阻塞時,膠囊內視鏡將會被卡在腸子的某個地方,無法完成檢查。另外裝有心臟節率器的病患、懷有身孕的婦女,都不建議使用。

受檢者要作什麼準備?如何進行膠囊內視鏡檢查?

接受檢查前8~12小時要禁食。開始吞下膠囊內視鏡後2小時內亦不要進食,之後才可喝水,4小時後可吃清淡飲食,檢查完畢(8小時後)後可正常進食,檢查時可自由活動但需避免劇烈運動。
作完檢查後,有那些注意事項?

膠囊內視鏡在吞入後24~72小時會隨糞便一起排出,如果沒有排出,則需照腹部X光看看是否還在腸道內。

4.雙氣囊小腸鏡

作法類似一般的胃鏡或大腸鏡,首先要經由口或肛門插入,端看臨床上判斷病灶較接近何處而定。雙氣囊小腸鏡利用兩個氣球交替充氣來撐住小腸,並將小腸慢慢套疊以縮短腸子以及簡化腸子的形狀。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作雙氣囊小腸鏡檢查? 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懷有身孕的婦女等。 受檢者要作什麼準備? 經口插入者要在接受檢查前禁食8小時;經肛門插入者,須在接受檢查前喝瀉藥以
清除大腸糞便。

作完雙氣囊小腸鏡檢查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併發症例如出血、胰臟炎、穿孔等,屬極少數個案。檢查後要注意是否有出血或嚴重的腹痛情形。

5.內視鏡超音波術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作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呢?

1.操作檢查時無法配合的病患;2.已知或懷疑腸胃道穿孔者;3.上咽喉部或食道狹窄者;4.心肺功能不穩定的病患。

如何進行內視鏡超音波檢查?

上消化道的檢測需空腹至少6小時,下消化道的檢測需先進行清腸工作。

注意事項

為避免局部麻醉劑餘效造成嗆入,1小時內不宜喝水或進用食物。

6.無痛內視鏡檢查

使用無痛內視鏡,其麻醉方式乃經由靜脈給予短效之鎮靜及麻醉止痛藥物,在檢查過程中能減少病人焦慮、不安與疼痛,使病人忘記檢查時的痛苦。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作這項檢查?

對麻醉藥過敏者、有嚴重心臟疾病、肺部疾病、肝功能不佳或其他嚴重身體疾病者。
受檢者要做什麼準備?

胃鏡檢查前要八小時空腹不能進食,大腸鏡檢查前必須先做清腸工作。
檢查前於受檢者喉頭噴上局部麻醉劑,使喉嚨敏感度下降,讓管子進入喉嚨比較順利。

注意事項?

由於麻醉藥要一段時間才會完全代謝並清除於體外,所以執行完醒來後,要注意意識狀態,建議不得開車或騎車,以免發生危險。

7.幽門螺旋桿菌血清學測試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做幽門螺旋桿菌血清學測試?

血清學測試抗體的缺點是無法判斷病人得到的幽門螺旋桿菌是過去之感染或現在仍持續有感染,因此無法用在評估治療後殺菌是否成功之工具。而在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低(<20%)之國家,若使用幽門螺旋桿菌血清學測試作為篩檢工具,其陽性預測值只有50%,因此也不適合作為篩檢工具。

此外,由於以下病患相對於一般人有較高之風險會有胃癌之可能性,因此建議直接以內視鏡檢查的方式來檢測,包括:(1)有腹部不適症狀者,年齡超過40歲;(2)有腹部不適症狀者,年齡未滿40歲,但合併有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貧血或其他腸胃道出血徵象;(3)家族當中有胃癌病史,尤其是一等親,包括兄弟姊妹、父母或子女等;(4)無症狀,但年齡較大之民眾。

受檢者要作什麼準備?

病患只需要接受抽血檢查即可,毋需任何準備。

8.癌胚抗原

癌胚胎抗原目前僅作為診斷癌症之參考,同時必須考慮偽陽性與偽陰性的影響因素。

癌胚抗原可能異常的原因?

惡性腫瘤:包括大腸直腸癌、胰臟癌、胃癌、肺癌、乳癌、甲狀腺髓質癌等。
非惡性疾病:包括抽菸、消化性潰瘍、憩室炎、發炎性大腸疾病、肝硬化、慢性肺疾病、胰臟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注意事項

不適合作為大規模篩檢惡性腫瘤之用。所以在面對所謂腫瘤指標「異常升高」,仍需要由醫師進行適當地判讀,先排除諸多非惡性疾病之可能,再考慮利用相關的影像檢查來確認。

9.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就是利用病人所解出的糞便檢測肉眼看不見的血液反應。

注意事項

傳統化學法檢查前3天內要儘量避免食用維生素C食物、動物內臟、血液製品(如豬血糕)、深色蔬菜。新型免疫法只會偵測出糞便中人類的血液,較不受食物或藥物影響,其準確率較高。

10.糞便寄生蟲檢查

寄生蟲的傳染途徑多是經糞口傳染。因此大多流行於衛生環境較差的地區以及學齡前兒童。

哪些情況最不適合作糞便寄生蟲檢查?

這是一種很方便安全的檢查,無任何禁忌。

注意事項?

有時一次檢查未能發現蟲體或蟲卵,必要時應重作一次糞便檢查。

【健康世界 2008年10月號】

要命敗血症 躍居第10死因

要命敗血症 躍居第10死因
2008/07/08
常聽有人死於敗血症,但大多數的人對敗血症的認識並不多,最新統計發現,敗血症進入台北市民10大死因排行榜,它對生命的威脅,不可輕忽。
【文/金紫學】
最近,台北市衛生局公布民國96年台北市民的10大死因,惡性腫瘤毫無意外地蟬連35年榜首,而敗血症則在睽違10年之後,再度擠入第10名,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4.07人,較前一年增加17.10%,敗血症超「悍」的表現,令人印象深核。
敗血症,其實不是個新疾病,而是千百年來讓病患飽受死亡威脅的急症之一,但一般人對它缺乏正確的認知,總以為是「血液髒了、壞了才發病,如果能換一批新鮮血液,或許就能 擺脫疾病侵襲」。果真如此嗎?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建賢認為其實不然,這是因為敗血症是病原菌感染後,引起身體組織或器官發炎反應,進而導致這些器官功能障礙的疾病,和「換不換血」扯不上多大關係。
黃建賢表示,臨床上評估敗血症時,常以四個臨床表徵為準,分別是心跳加速、體溫上升、呼吸急促及白血球數目增加,一旦出現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表徵,且有已知或懷疑的 感染源,就能判定為敗血症。黃建賢解釋,加上感染源這項,主要是要更精準地確定診斷,並和一些非相關的因素區隔開來,否則跑完步也會出現心跳加速、體溫上升及呼吸急促等情形,若不加上感染源這項 ,才跑完步而氣喘咻咻的人,就有可能被認定為罹患了敗血症,那不鬧笑話才怪。
確定診斷後,敗血症可依症狀嚴重程度再分三期,從輕到重分別是敗血症、嚴重敗血症及敗血性休克。其中,只要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就稱為「敗血症」;若另加一個器官衰竭,稱為「嚴重敗血症」;除了另加一個器官衰竭外,還再出現低血壓的休克,即為「敗血性休克」。
老人、抵抗力差者易併發
根據醫學統計,敗血症的死亡率為15%,嚴重敗血症增為20%,一旦惡化到敗血性休克,即飆高到45%;換句話說,平均每2名被判定為敗血性休克的病患中,就有1人不治死亡, 可說相當恐怖。美國臨床統計顯示,每年約有71~72萬名敗血症患者,其中25萬人最後逃不過死神召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疾病管制院區院長顏慕庸表示,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及罹患糖尿病、肝硬化、癌症、腎衰竭等病患,或因免疫功能不全,或因抵抗力較差,較易併發敗血症,可說是最需留意的一群人。
這些助長敗血症飆進台北市民10大死因之林的因素,黃建賢認為有可能是當前診斷技術進步,一些以前未被確診為敗血症的患者,一個個被診斷出來;另一個可能是醫學進步,民 眾平均餘命增加,老人所占比率愈來愈高,而他們又是敗血症的好發族群,當然會墊高敗血症發生率及死亡率。
致死率高,後遺症可怕
如果敗血症久治不癒,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志剛建議不妨就醫並接受詳細的精神醫學檢查,因為憂慮症或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也會抑制免疫系統的表現,影響治療效果。
會引發敗血症的病原菌相當多,較常見的有大腸桿菌、克雷白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並以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軟組織感染居多。黃建賢強調,如果能避免這些感染,敗血症就無發威餘地。
萬一不幸遭到感染,且又併發敗血症,就醫治療是當務之急。國際感染醫學界今年推出最新版的敗血症治療準則,首先是補充病患的體液,接著維持其動脈壓,並將其氧合濃度提高到70%以上;如果症狀持續惡化下去,即應加上強心劑或輸血等藥物治療,並加上抗生素治療。
黃建賢表示,嚴重的敗血症病患可先採用廣效型抗生素,48小時至72小時內再視細菌培養結果,改用針對特定病原菌的抗生素,給予這些病原菌致命的一擊。
敗血症偏高的致死率固然可怕,勉強從鬼門關前搶回一條命後衍生的後遺症,更叫人膽寒。黃建賢指出,常見的嚴重後遺症中,呼吸衰竭有時會讓病患從此脫離不了呼吸器;腎衰竭會 導致終身洗腎的命運;肢體壞疽必須截肢才能活命;而腦部缺氧則會讓病患成為植物人,帶給家庭及社會不小的負擔。
避免感染是對策
面對這麼一個難纏的敵人,顏慕庸建議應從兩方向對抗,一是減少社區感染,另一則是避免院內感染。他進一步解釋,既然糖尿病、肝硬化及腎衰竭等慢性病提供敗血症擴大蔓延的平台,只要好好控制好這些疾病,就可壓低敗血症的發生率,死亡率當然也跟著下降。
萬一身體不適而非得住院治療不可,就應嚴防院內感染的侵襲。顏慕庸說,提升院內感染管控品質,一直是近年來衛生署全力推動的項目之一,成效也逐漸浮現,對就醫民眾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不過,敗血症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否則死亡率也不會躍升而闖進台北市民十大死因之列。黃建賢說,敗血症患者雖會出現心跳加速、體溫上升、呼吸急促及白血球數目增加等外顯症狀,但大都屬主觀性的認知,因人而異,且在有些免疫力不全的病人身上並不會出現類似症狀,因此有時候會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正因如此,臨床上常見延誤就醫的個案。黃建賢表示,糖尿病患及腎衰竭等高危險群,身體對發燒的反應度不高,既不易發燒,也不易察覺,當身體感到不舒服而就醫時,往往已惡化到敗血性休克的地步,想救也救不了。
最讓黃建賢感嘆的是,他曾碰過幾例被檢查出敗血性休克的重症患者,在短短48小時內死亡,病情惡化速度之快,叫人措手不及。他說,這種病患其實還不少,在敗血症住院病患 中,就占一、兩成左右。
為了不讓憾事一再出現,黃建賢非常認同顏慕庸的觀點,那就是把防禦戰線往前拉到社區的階段,從避免病原菌感染著手,直接阻斷敗血症肆虐的機會。
施打疫苗可防護
抵抗力較弱的老人來說,黃建賢認為不妨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或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減少感染繼發的細菌性敗血症;至於小孩子接種b型流行性嗜血桿菌疫苗,也是不錯的選擇。
也提醒老人及小孩子這些抵抗力較差的族群,在疫病流行季節裡少往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跑,免得遭到感染而發病,那就太划不來了。
不過,顏慕庸認為在疫苗保護之外,好好控制病情也相當重要。他預測未來一、二十年內,由於B型肝炎疫苗的保護效益出現,由肝炎導致肝硬化的病患人數將明顯減少,肝硬化導致敗血症的機率可隨之降低,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自滿,因為肥胖導致糖尿病的人數會逐年上揚,感染敗血症的機率還是掉不下來,我們還是得和這個老掉牙的疾病纏鬥下去。
【常春月刊304期】

天熱皮膚癢 中醫調理止癢

天熱皮膚癢 中醫調理止癢
2008/07/08
端午過後,白天氣溫明顯升高,加上經常大雨滂沱,這種天氣對體內素有濕熱的人是皮膚病好發時節,令許多患者白天坐立難安,夜晚輾轉難眠。
【文/陳淑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賴姿吟說,近日門診中因濕疹搔癢前來就醫的患者明顯增多,濕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外觀皮損呈多形性,可為紅斑、小丘疹或是混合性,濕疹的英文名稱Eczema意指「哭泣的皮膚」,就是形容患者皮膚上會出現濕潤紅色的特徵。劇烈瘙癢是濕疹典型症狀,且易覆發,常因天氣變化或接觸到過敏原而引發,故病程多呈慢性化。患者常因夜間癢甚而影響睡眠,造成身心上許多痛苦。
內外在因素誘發
濕疹發生原因很多,主要是內在與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誘發。內在因素包括遺傳過敏體質、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精神因素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氣候、空氣、食物、環境中致敏物如花粉、灰塵、動物毛、清潔劑等。
賴姿吟表示,中醫認為濕疹主要是風、濕、熱引起,辨證論治基本上分為3型:
1.濕熱型:相當於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患部皮膚潮紅掀熱腫脹,繼而紅疹成片或水泡密集,有滲出液,劇烈搔癢。常因搔抓造成繼發感染,行成小膿包。患者有身熱心煩,口渴欲飲、便秘、小便黃等症狀。治療以清熱利濕、袪風止癢為主。常用方劑為消風散、龍膽瀉肝湯。常用藥物為黃芩、黃柏、苦參、金銀花、土茯苓、牡丹皮、白茅根、蒲公英、澤瀉等。
2.濕阻型:常見於亞急性濕疹。皮疹以丘疹或小水泡為主,潮紅較輕,水腫明顯,搔癢抓破後糜爛滲出液較多。患者常伴有身倦乏力、胸脘痞悶、腹脹、納差、大便軟或溏等症。治療以健脾益氣、清熱利濕為主。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常用藥物如薏苡仁、白朮、蒼朮、滑石、豬苓等。
3.血虛風燥型:多見於慢性濕疹,病程日久,皮膚粗糙肥厚,有明顯搔癢,表面可有抓痕、血痂、苔癬化及色素沉著。患者多伴有身倦乏力、頭暈、下肢沉重等症狀。治療以健脾養血,祛風潤燥為主。處方用當歸飲子加減。常用藥物為當歸、丹參、生地、白芍、茯苓、白鮮皮、蛇床子。
多吃綠豆薏苡仁湯
在日常生活預防及調理上,應避免接觸過敏原,如油漆、洗潔精、橡膠等。也要避免各種外界刺激,如過度曝曬陽光、熱水燙洗、用力搔抓等。衣著以棉質為佳,要寬鬆通氣利於排汗。
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剌激物如濃茶、咖啡、酒、菸、辣椒等。也要注意腥發動火及致敏食物,如蛋、牛奶、魚、蝦、蟹、牛羊肉、鴨、鵝、花粉、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等。此外,要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宜適度運動,增加免疫力。
賴姿吟提醒,有濕疹的人夏季宜多食綠豆薏苡仁湯。《本草綱目》記載:「綠豆,性味甘寒,治痘毒,利腫脹」,綠豆有清熱解毒、利水消暑功效;而薏苡仁「味甘,性微寒,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所以薏苡仁有健脾滲濕、除痺止瀉、清熱排膿功效。煮綠豆薏苡仁湯時,最好不要煮到綠豆皮破豆爛湯濁,這樣清熱效果會打折扣,且不宜太甜,不要吃冰鎮,要稍退冰一下再吃,以免傷腸胃助濕,反而使症狀加重。
【常春月刊304期】

當紅羊奶頭 可強筋健骨?

當紅羊奶頭 可強筋健骨?
2008/07/16
羊奶頭大舉攻占藥膳人氣排行榜,成為食補界的當紅食材,煮雞湯、泡酒、燉豬腳……等,入菜手法千變萬化,除了增加料理清香、深度的香氣口感外,還能對抗關節發炎痠痛、止咳化痰,真有這樣神奇?!
【文/劉怡如】
羊奶頭?牛奶埔?皆是牛奶樹
(圖/常春月刊提供)
「羊奶頭」這一味原本流傳於原住民聚落和客家莊的藥方,不但入菜清香又有健康療效。所謂「羊奶頭」,指的可不是羊的奶頭,而是一種常見的藥用植物,屬於對葉榕桑科植物,因其生切時會有白色汁液流出,而被客家人稱為羊奶頭,一般也被稱為牛奶埔、羊奶埔、天仙果……等。在不同地方和族群中有不同的別名,在中國則被稱作牛奶樹或豬母茶;台灣原住民常以羊奶頭做為泡酒食材;客家人則拿來燉雞湯,被視為具有消除筋骨痠痛、強健腳力等妙效。
減輕感冒、風濕痠痛有效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羊奶頭其實並不屬於中醫藥材的範疇,而是一種民間草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羊奶頭含有多種醇類、酯類和葡萄糖甘,在藥理上具有鎮咳、袪痰、平喘等作用。藥性屬甘、微苦、偏涼。主要功用為疏風清熱、消積化痰、健脾除濕,對於減輕感冒發熱、支氣管炎、消化不良、痢疾、脾虛、風濕痹痛等症狀有所助益。
對於坊間流傳羊奶頭能強筋健骨的說法,楊賢鴻指出:「若單純以羊奶頭的藥理而論,的確可用來改善風濕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的痠痛和發炎,但是並未能達到強健筋骨的效用。」除此之外,羊奶頭還可以幫助止咳化痰,對於哺乳母親乳汁不足、婦科感染白帶,以及抑制腸頭過度收縮以止腹瀉也有療效,外用於皮膚膿瘡亦有抗發炎效果。另外,還有人說食用羊奶頭有消除疲倦的功效,這方面的藥理作用則仍待證實。
體質偏寒,不宜食用
羊奶頭並非適用於所有人,尤其體質偏虛寒的人不宜食用。同時也不宜長期大量食用,理由在於羊奶頭藥性生冷,對於胃寒、腸胃道虛弱的人來說,反而容易造成腹瀉。羊奶頭藥膳偶一嚐鮮,有益無害,但若長期大量食用,身體免疫力就有可能受到影響。
@羊奶頭藥膳簡易食譜(食譜提供/楊賢鴻)
●名稱:羊奶頭雞湯
◎藥材:羊奶頭300公克、人參鬚40公克(約2小把)、桂枝20公克、紅棗10顆、薑1小塊。
◎食材:土雞1隻、蛤蜊150公克、水3000c.c.、鹽適量。
◎作法:
1.藥材洗淨加水燒開後,轉小火熬1小時。
2.土雞切塊放入藥材湯汁中熬煮30分鐘。
3.最後,放入蛤蜊大火煮至蛤蜊開口,加適量鹽調為即可。
●名稱:羊奶頭豬腳(或豬尾巴)
◎藥材:羊奶頭300公克、枸杞30公克、蒜1大顆。
◎食材:豬腳一隻(或豬尾巴)、米酒500c.c.、水2000c.c.、鹽適量。
◎作法:
1.將材料洗淨後,豬腳(或豬尾巴)切塊與羊奶頭、蒜加米酒及水燒開。
2.煮沸之後,再轉小火熬煮1小時30分鐘。
3.再加入枸杞繼續熬煮15分鐘。
4.最後,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常春月刊304期】

長夏養心 冬病夏治好時機

長夏養心 冬病夏治好時機
2008/07/24
夏天正是陽(熱)氣最旺盛的時候,萬物從春天的生機勃發,到夏日更是茂盛華美,根據中醫的理論,自然界四時氣候與晝夜的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基於「天人相應」的觀點,人的飲食與活動必須和時節環境協調,才會有益健康。
【文/龔善美】
(圖/常春月刊提供)
夏天正是陽(熱)氣最旺盛的時候,萬物從春天的生機勃發,到夏日更是茂盛華美,根據中醫的理論,自然界四時氣候與晝夜的變化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基於「天人相應」的觀點,人的飲食與活動必須和時節環境協調,才會有益健康。
傳統中醫有所謂「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以及「冬病夏治」的說法。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碧松指出,中醫所指的「心」,一般來說可分為兩方面,也就是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心臟血液循環系統,以及與「心靈」層面相關的精神方面的問題。
不論是心血管相的疾患或是心情抑鬱的毛病,其實大多不會在夏季發生,黃碧松指出,臨床上看,與「心」相關的疾病,常見好發於冬季,主要是由於冬天寒冷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再加上天色較為陰沈也易使心情陰鬱所致。同時,像是氣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秋冬好發的疾病,更應該利用夏天病情緩解時預先調理,做好預防的工作,所謂「冬病夏治」,其實強調的就是夏天的調理預防。
順應季節調理心神
長夏養生,不論是養心、養陽,都要順應季節;由於夏天是「陽盛於外而虛於內」,因此宜補養「內虛之陽」,從最根本培養起。根據《黃帝內經》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篇章,即使夏天很熱,也不要害怕到戶外走動,只要避開烈日當空時,免得中暑之外,應可多欣賞晴空下正茂盛的花草樹木,怡養心情,讓自己精神更好,培養喜悅之情。如此,可有助於旺盛的陽氣能適當得到渲泄,是適合夏日調理心神的方法。
夏季的日常生活作息,從順應季節看,黃碧松建議,最好是晚睡早起,能欣然面對夏天炎長的白晝,夜間不宜在室外露宿,睡覺時避免貪涼,不宜讓電風扇或冷氣對著直吹,尤其渾身是汗時,更忌吹風躺臥,否則風寒入侵,對身體有相當負面的影響。
少吃冷飲、忌吃冰品
夏天飲食需要留意的事項,最重要的就是少吃冷飲、忌吃冰品。在炎熱的夏季環境中,人體的代謝亢進,體表血管會擴張,並藉出汗散熱來降低體溫,若是常喝冷飲,實際上只是口舌周邊降溫而已,反而會妨害出汗,整體讓身體降溫的效果反而不明顯。其實,要讓身體迅速降溫,應該適量飲用溫水或溫熱的飲料才對。
常喝冷飲除了會使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令人容易感冒,氣管發炎,甚至導致肺炎外,有哮喘毛病的患者,也容易因氣管收縮而引起哮喘發作。夏天臨床上常見過敏性鼻炎發作,主要就是常食冷飲冰品的結果。
雖然在炎熱的夏天裡要完全杜絕冷飲冰品的誘惑十分困難,但至少在飯前、飯後半小時之內,最好不要吃冷飲,特別是劇烈運動之後,體溫及胃腸道黏膜溫度升高,更不可貪涼而猛灌冷飲或大口吃冰,否則容易使高溫狀態的胃腸道血管強烈痙攣,血流減少,引起生理功能紊亂。
夏日的飲食養生之道,不外乎飲食清淡,多吃蔬果素食,少吃油膩的食物,更不要吃得太飽;可多喝溫水、多食粥,也可多吃如苦瓜、黃瓜、冬瓜、西瓜、綠豆、絲瓜、西紅柿(番茄)、百合等適合養陽的食材,除了當食物,這些食材還可打成泥來敷臉,別具美容養顏的效果。預防中暑、防高溫不適,可多吃仙草蜜(涼粉草)或常食綠豆薏仁湯。
三伏貼防冬病
運用藥膳食療宜涼補,體虛的老人可在夏至以後,服用不燥熱可平補腎氣的暖藥如蓯蓉丸、八味丸之類;三伏時,除可由專業醫師提供三伏貼或採針灸方式來預防冬天好發的氣喘等疾病之外;防暑熱、平時調心方藥則可服用十味香薷飲。
此外,夏天容易流汗,最好要勤換汗濕的衣褲,必要時也可自製爽身粉使用,可取滑石、綠豆粉與檀香,依序以10比2比0.5的比例調製,再加上極少量的冰片,就能讓身體覺得清涼舒爽,冰片不宜加得太多,以免過涼反而刺激肌膚。
當心肝指數異常
夏天在臨床上也常見慢性肝炎、病毒性B、C型肝炎患者指數偏高的不穩定現象,中醫師黃碧松指出,宜定期追蹤檢驗,多休息,少吃油膩或會上火的食物,避免在烈日下工作或運動,平時還可用茵陳、咸豐草與薄荷,依序以1比1比0.1的比例煮成茶飲,加少許蜂蜜或黑糖調味,具有保護肝臟的效果。同時,夏季高溫潮濕,食物容易霉腐,不小心食用了霉腐的食物,容易引起腸胃道發炎,特別是霉腐的穀類、花生會有黃麴毒素,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肝癌。
夏季簡易保健--刮痧
★適應症
1.中暑時:在中暑者的頸背部,以寫「介」字形的方式,由上而下刮痧。時間不必過長,只要刮出紅痧或患者覺得不適獲得舒緩即可。
2.食慾不振:在背部脊柱及脊椎兩旁的腸胃區,由上往下刮痧。
★刮痧必備工具:
1.刮痧板:不必一定要昂貴的牛角板,家中隨手可得,沒有缺口或碎裂縫隙的小瓷碗或瓷湯匙一樣好用。
2.刮痧油:保心安油、麻油或橄欖油不拘,主要是用來潤滑,避免刮痧板直接刮傷皮膚。
【常春月刊304期】

多吃含氧量高的食物

多吃含氧量高的食物
2008/08/08
除了選擇具有健肺、補血的新鮮食材,或具有補氣效果的中藥材來調理之外,建立建康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
【文/洪淑菁】
食補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養生方式,面對現代人的慢性缺氧危機,食補也派得上用場,醫師也呼籲,盡量選擇含氧量較高的新鮮食材,進食只有七分飽即可多喝水,簡單的飲食哲學就能讓身體氧氣多多。台北市基因保健協會理事長、中醫內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剴鏘表示,中醫認為「肺主氣、心主血,氣為血之帥」,補氧的首要任務即是強健肺部功能。
強健肺部的補氧蔬果
多種有益肺部的補氧蔬果供民眾參考,王剴鏘強調,要達到補氧的效果,首重食材的新鮮度。新鮮水果摘下來之後,隔一段時間,就會變得枯黃,甚至變為黑褐色,這顯示水果原本生命中的氧分已逐漸被耗盡了,新鮮蔬果的含氧量一定比較高。
◎楊桃:有「水果之星」之稱的楊桃是強肺的首要蔬果。楊桃性甘、酸、寒,入肺、胃、膀胱經,中醫是用來治療風熱型咳嗽、煩渴、口瘡齦腫和口糜牙痛等。民間盛傳醃製楊桃汁治咳嗽,從現代科學來看確實有這種功效。楊桃的維他命C、礦物質鉀的含量很高,可以降低亞銷酸氨的產生,減少癌症發生的機會,其成分對於降低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等,也有不錯的效果。
◎草莓:古書上記載,草莓「健脾和胃、補血益氣」,所含的維他命C比蘋果、葡萄要高出10倍以上。維他命C可以消除細胞間的鬆弛與緊張的狀態,讓腦細胞結構堅固,對腦和智力發育有重要的影響。
◎枇杷:果實有潤肺、止咳、止渴的效果,枇杷葉也是中藥的一種,將枇杷葉曬乾作成藥,具有清肺熱、降氣、化痰的功效。
◎梨:在中醫的觀點,可以潤肺、祛痰化咳,在現代醫學則具有降血壓、清熱鎮靜的效果。將梨連皮切碎,再加上適量的冰,以水燉熟後服,可以治療急性支氣管炎,和感冒、咳嗽。
◎大蒜:大蒜治療已有很長的歷史。大蒜「味辛性溫、入脾、胃、肺三經」,大蒜具殺菌效果,它所含的硫化物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可以減少自由基的產生,降低身體病變,且大蒜可降低不飽和膽固醇、增加飽和膽固醇,促進心臟血管的健康,還有「血管清道夫」的美稱。
◎ 其他:奇異果、柿子、核桃、甘藍菜、花椰菜以及胡蘿蔔等所含的營養素也都具有強化肺部功能的效果。
醫師推薦有氧漢方
專研中西醫的王剴鏘表示,西醫的補氧與中醫的補氣有異曲同功之妙,人參、黃耆等中醫的補氣藥材,都算是補氧的食材。
【補氣有氧漢方】
1. 四君子湯:成分有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
2. 參苓白朮散:成分是人參、茯苓、白朮、山藥、白扁豆、蓮子、桔梗、薏苡仁、砂仁、炙甘草。
3. 補中益氣湯:成分為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4. 生脈飲:成分包括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
【氣血雙補有氧漢方】
1. 八珍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
2. 炙甘草湯:生地黃、麥門冬、麻子仁、炙甘草、桂枝、生薑、人參、阿膠、大棗。
3. 十全大補湯:人參、黃耆、熟地黃、白朮、當歸、白芍、茯苓、川芎、肉桂、炙甘草、生薑、大棗。
台北市有氧健康協會理事長王祖武醫師示,除了常見的人參、黃耆等補氣藥材外,西藏最著名的紅景天也是公認的補氧藥材,紅景天與強化氧氣的部分已有很多研究足供證實。有研究顯示,紅景天可以有效改善人體的供氧,不但可增強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還有助於末梢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
高溶氧液,含氧濃度高
除了吸入的氧之外,也可喝高溶氧的口服液,王剴鏘指出,自來水的含氧量是6~10ppm,而高溶氧口服液的含氧濃度可高達15萬ppm,是自來水的2萬倍。1969年德國教授A.P akdaman開發了第一個每公升含60mg氧的水,且在1988年提出口服治療方法,成功運用在臨床上這位德國教授將氧包覆在水分子中,當接觸粒腺體細胞組織時,釋出的氧即可直接進入細胞,並被充分使用。他指出,口服的高溶氧水經由擴散和滲透作用,經胃和腸中的細胞,由門靜脈進入身體的循環系統,經口攝取的氧與經由肺部吸收的氧,具有相同的功能
王祖武提醒,黏稠的血液會讓血液循環變慢,連帶影響身體組織接收到氧的供給速度,但只要多喝水,就可改善這個問題,民眾千萬不要小看多喝水的助益。
用餐七分飽,增加含氧量
除了選擇具有健肺、補血的新鮮食材或具有補氣效果的中藥材來調理之外,建立建康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王祖武提醒,酸性體質者,身體容易缺氧,因為酸性體質會降低身體的溶氧率,即讓吸進來的氧不容易溶入血液中,進而被組織運用。
他強調,雖然人體內有自然調控系統,可調整酸性體質造成溶氧率下降的問題,但長期的酸性體質即使經由身體的機制加以平衡,其溶氧率還是無法達到與健康的微鹼性體質相同,長期下來,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不容輕忽。他建議民眾,平日應盡量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讓身體保持在健康的微鹼狀況。
王剴鏘提醒,食物進到體內後的消化、吸收,都需要氧氣,氧與食物結合後還會產生氧自由基,如果吃太多,對身體不好的氧自由基會積存在體內,長期下來會造成人體的傷害,就養生的觀點,建議大家用餐時只要吃七、八分飽就夠了。
人體吸收氧氣,也會吐出二氧化碳,當代謝出現問題,二氧化碳會無法順利排除乾淨,造成身體水腫的現象,而過度肥胖也會使得二氧化碳容易積存在體內。
王剴鏘強調,有免疫失調或過敏體質者、經常感到疲勞或是有慢性者、運動員,或是腦部經常於緊張狀況,過度耗氧的失眠者、孕婦和嬰幼兒、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對於補氧的需求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如果平日可以經由飲食,增加身體的含氧量,可以改善缺氧帶來的不適症狀。
【本文出自常春月刊305期】

抽筋好痛呀!緊急速解方法

抽筋好痛呀!緊急速解方法
2008/08/15
現代人重視休閒運動,愈來愈多人投入單車、游泳、健走等運動健身,而從事這些運動如果熱身不夠,或是缺乏電解質的補充,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在運動當中突然發生抽筋。雖然抽筋是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但如果處理不當,特別是在水中時發生,很容易發生致命的意外。
【文/張甄芳】
(圖/常春月刊提供)
引發抽筋的原因很多,而導致抽筋之真正機轉目前尚無完全的定論。蔡效良指出,最新的研究發現可能和脊椎的反射路徑有關,認為因為運動過度、電解質失衡或藥物等造成身體疲乏,使得脊椎反射路徑出現問題而導致肌肉不正常收縮。
在生活中引發抽筋常見的因素包括:
1. 電解質不平衡
2. 運動過量
3. 藥物(例如:高血壓的用藥如利尿劑等也可能引發抽筋)
4. 中老年人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抽筋,尤其是下肢血管血液循環不佳時,靜脈曲張的患者,有時還會在夜間發作。
5. 脊椎管狹窄
什麼狀況下易抽筋?
運動來說,跑步、騎單車和游泳都是最容易發生抽筋的運動,尤其最近國內掀起單車熱,騎士們更應注意防範抽筋。以騎單車為例,因為騎單車是腿部的等長運動,若距離突然加長很多,或是速度過快、在陡坡時堅持騎上去,都可能引發抽筋。
蔡效良說,很多騎士平時每天騎車距離約50公里,但到了每年花東賽時,要一次騎足180公里,很容易因肌肉過度疲乏而發生抽筋。這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跑步和游泳時,如果跑步或游泳的距離突然拉長很多,也會發生抽筋。
此外,天氣熱時運動大量流汗,水分補充不足或是未補充電解質也可能發生抽筋;以游泳來說,若缺乏暖身下水太快,因為溫度的快速改變,也會造成抽筋。通常當身體的體溫和外界的溫度相差攝氏7度以上,而且突然接觸時,就會發生抽筋。
發生抽筋自解法
1.發生抽筋時,第一步驟就是馬上停止活動,如繼續運動將會使肌肉造成嚴重 損傷。
2.局部冰敷、按摩也可能緩解抽筋。
3.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採用電解質片或喝運動飲料都可以緩解抽筋。
4.伸展運動:依照抽筋部位不同,緩解的方法也不同,但原則上都是朝收縮肌肉的相反方向伸展。
以下是常見7大抽筋好發部位的緩解方法:
【小腿抽筋】:大部分發生在腓腸肌的部位,這時可以用手頂住膝關節,另一手用力拉腳,使腓腸肌盡量伸直,然後按摩至復原為止。
【大腿前面(股四頭肌)抽筋】:輕輕用手抓住腳踝,將小腿往後彎曲,使大腿前面抽筋拉直。其實改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蹲下,腳掌著地,像練蛤蟆功一樣,但記住當要站立時,頭要下鉤,弓呈貓背,慢慢站起來。
【大腿後面抽筋】:盡量將腿往臉部靠近,如身體住下彎但保持膝關節伸直,使大腿後側能以伸展。
【手指抽筋】:用力握拳,再迅速張開,再將手指往後壓,如此反覆做,直至恢復為止。
【手掌抽筋】:將兩掌相合手指交叉,然後反轉掌心向外用力伸張;或是用另一手握住抽筋的手掌將手指用力後彎直至復原為止。
【上臂抽筋】:握拳然後屈肘,使前臂貼近上臂,再用力伸直,持續此動作直到復原為止。
【足趾抽筋】:可以用手握住抽筋的足趾,用力往相反方向伸展,或是將抽筋的足趾抵於另一隻腳的足後跟,然後用足後跟壓迫足趾。
預防抽筋的方法
面對抽筋,懂得如何預防還是最重要的,預防的方法包括:
1.運動前應有暖身,並且加強拉筋的動作。
2,水分補充,大量運動前半小時應先喝1000c.c.的水分,並且運動中每15分鐘應補充150~250c.c.的水,並且補充水分的同時,適當地補充鈉(鹽分)以及電解水,可以使體內鉀鈉平衡。
3.良好的運動計畫
另外,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久站,晚上睡覺時可將雙腿墊高促進血液循環,平日也可穿彈性襪來達到預防效果。
【常春月刊305期】

看升糖指數選食物

看升糖指數選食物
2008/09/09
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血糖快速升高;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則會讓血糖上升較為穩定,要規畫飲食,就先從了解升糖指數開始。
【文/李政純】
(圖/常春月刊提供)
近來升糖指數從為糖尿病患飲食規畫的工具,到現在已積極使用於預防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各方面的飲食指標,然而什麼是升糖指數?升糖指數的高低會對血糖有何影響?
認識升糖指數
所謂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只是一個相對的數字,當食入含有50公克醣類之食物使血糖上升的面積,比對含等量醣類的標準食物對血糖效應的比例值。簡言之,升醣指數GI值就是特定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GI值愈高表示升糖指數愈高,GI值愈低升糖指數愈低。
而GI值以60為界線,高於60稱為高升糖指數,而高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血糖快速升高;低於60稱為低升糖指數,而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會讓血糖上升較為穩定。
升糖指數操控血糖
台北榮總營養部臨床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其實影響血糖上升的因素很多,包括食物本身的醣類含量及醣類的特質,如:糖的種類、澱粉粒的性質、纖維含量、蔬果的成熟度、食物油脂含量與酸鹼度、烹調的方式和時間等。基本上,比較不成熟的蔬果,纖維含量高或是油脂較多,以及顆粒較粗的食物,升糖指數都會比較低;而高升糖指數的特性,則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相反。
低升糖指數食物屬於釋放熱量、糖類較慢的食物,由於這類食物通常具有豐富纖維質,可以減緩葡萄糖消化及吸收的速度,降低餐後血糖和胰島素上升的幅度,對糖尿病患來說,是不錯的選擇;如主食類包括全麥麵包、全麥麵,水果類包括芒果、桃子、蘋果、奇異果、柳橙、木瓜以及草莓等,都屬於GI值小於60的低升糖指數食物。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即表示,並非所有的穀類皆屬低升糖指數食物,像是過度精緻的甜食、調味的穀物、三合一麥片、白飯、白麵條等就不是,必須特別注意。
楊雀戀指出,相對的,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易使血糖上升較快且較高,因此,低升糖指數食物可以作為糖尿病飲食選擇的參考,但並不是絕對的標準,像是洋芋片、冰淇淋的升糖指數比白米飯和麵條還要低,但因為其油脂含量高,並不表示比白米飯和麵條有益健康,所以,升糖指數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的數值。
【常春月刊306期】

規律耳鳴 小心中風

規律耳鳴 小心中風
2008/09/30
造成搏動性耳鳴的生理變化,主要是血管內的血流量增加,另一則是因為血管異常,造成亂流而聽見聲音。
【文/李政純】
(圖/常春月刊提供)
耳鳴困擾許多人,甚至到了夜晚,還會因為耳鳴而無法好好睡覺,大部分的人會因此到耳鼻喉科就醫,但有少數人經過檢查之後,才發現是因為頸動脈狹窄、異常或是腫瘤……等原因,引起的「搏動性耳鳴」,這些疾病的初期多半沒有明顯症狀,若持續放任不治療,有可能導致中風、腦出血甚至喪命,千萬不可輕忽。
一位56歲的王先生,近來常感覺右耳轟轟作響,尤其在夜深人靜時,更因為吵鬧不停的耳鳴聲音而無法入眠,本來以為是耳朵出了問題,但是多次檢查並未發現原因,之後輾轉至腦神經內科就診,才診斷出是因為頸動脈狹窄而引起的「搏動性耳鳴」。
節律性的耳鳴聲響
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指出,由於血液通過狹窄的血管時,血流的速度會增快,就像是水流通過卡滿污垢的排水管一樣,這個時候,血液的亂流就會產生雜音,且由於一部分的內頸動脈和耳朵的距離非常接近,所以,這個雜音聽起來就會相對明顯。
理學檢查,找出原因
由於造成搏動性耳鳴的原因很多,且可輕可重,輕者造成患者短暫的不適,重者則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黃婷毓特別提醒,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只有單側出現耳鳴,或是沒有甲狀腺亢進病史、貧血、懷孕的人,若出現搏動性耳鳴,應適時就醫,找出發生搏動性耳鳴的原因,及早治療。
黃婷毓表示,造成「搏動性耳鳴」的生理變化主要是血管內的血流量增加,另一原因,則是因為血管異常,造成亂流而聽見聲音,臨床上造成搏動性耳鳴的原因如下:
生理性:包括甲狀腺亢進、貧血、懷孕……等,以上原因都會造成心搏輸出增加,使得血液流量增加而出現雜音;一般來說,生理性造成的搏動性耳鳴症狀較輕微,以孕婦來說,多數患者大多能渡過整個孕程,而生產之後,耳鳴的症狀皆可不藥而癒。
病理性:包括頸動脈嚴重狹窄、硬腦膜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或其他血管豐富的腫瘤、頸靜脈球位置異常以及顱內壓增加。
至於患者是何種原因造成搏動性耳鳴的發生,可以經由理學的檢查,像是血管超音波來做初步的檢測,必要時再安排血管攝影或是核磁共振造影來診斷原因。
在治療方面,若是生理性引起的,例如甲狀腺亢進造成搏動性耳鳴,就應該積極治療甲狀腺亢進,包括藥物治療、放射性碘治療以及手術切除;若是貧血引起,則必須判斷為何會貧血?以對症下藥;如果是病理性引起的搏動性耳鳴,則必須更加謹慎,若是頸動脈嚴重狹窄,必要時也需要裝置血管支架,讓血液暢通,以避免發生中風。
就醫之前,先自我檢視
患者在發生搏動性耳鳴的時候,可以先觀察自己有無下列症狀:
1.耳鳴是否為整天發作?
2.是單側的耳鳴嗎?
3.耳鳴時按壓某處,或者某種姿勢時,咻咻聲音會減弱嗎?
4.發生耳鳴時會伴隨頭暈、聽力或是視力減弱?
5.曾有半側肢體麻痺的現象出現?
若能詳述上列症狀,將有助於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
諮詢專家:黃婷毓(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常春月刊306期】

西洋參增強免疫力

西洋參增強免疫力
2008/09/25
秋天適當的進補?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建議,9月天氣還不夠冷,不適合大補,但需要補氣的人可以用西洋參來「涼補」,既有參類補氣、增加免疫力的效果,又不像人參容易上火,一年4季皆宜,即使是新陳代謝率較快的小孩子也可服用。
【文/劉怡如】
補氣不上火,調節代謝,提升免疫功能,為迎接寒冬做好準備!
(圖/常春月刊提供)
秋天適當的進補?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建議,9月天氣還不夠冷,不適合大補,但需要補氣的人可以用西洋參來「涼補」,既有參類補氣、增加免疫力的效果,又不像人參容易上火,一年4季皆宜,即使是新陳代謝率較快的小孩子也可服用。另外,有些人服用人參會出現口乾舌燥、火氣大等症狀,可能就是屬於易上火的體質,也可以用西洋參來代替人參進補。
補氣補腦,四季皆宜
西洋參,主要產於美國、加拿大等地,也被稱為「花旗參」,和一般所說的「人參」,也就是中國的長白參和韓國高麗參不同。西洋參和人參屬於同科同屬但不同種的植物,不僅在外型、效果功能上不盡相同,服用與進補的方法也有所差異;西洋參擁有參類調節免疫功能、促進醣類代謝等功能,但比較不易上火,使用範圍更寬廣,不論老人、小孩或過敏體質者都可服用。
同屬於參類植物的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具有補氣養陰、清火、養胃生津等功效。楊賢鴻表示,西洋參和人參的效果其實相去不遠,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調整免疫系統、增強淋巴球吞噬作用,以幫助身體對抗外來的細菌和病毒感染,這也是為什麼西洋參被視為增強免疫力聖品的最大原因。
另外,西洋參也具有促進醣類代謝、增進腸胃消化吸收、增強體力和腦力的效果。因此,凡是氣虛、體力差、用腦過度、手腳容易冰冷、易感冒或是容易腹瀉的人,都可以利用參類來補氣、增高體內營養的吸收與利用率,而不像人參太燥熱不宜在夏天服用,屬於涼補的西洋參,則是四季皆宜。
適合切片燉煮,直接入菜
雖然同屬於參類藥材,西洋參和人參的服用方法卻大不相同。一般人參分為紅參、白參和人參鬚3個部分,紅參補性最強,天氣寒冷時或需要大補的人,適合以切片口含最有效;而白參和人參鬚補性較弱,適合當作藥膳做搭配性和輔助性的治療。
而西洋參則沒有紅白參和參鬚之分,本質偏涼補,可直接當作醫療藥用,也可入菜成為藥膳藥材;另外,市面上有許多相關產品,是將西洋參磨成粉狀服用,楊賢鴻建議,最好還是將西洋參切片入菜,直接和其他藥材、食材一起燉煮,效果較佳。
感冒、發炎者,不宜服用
凡是參類植物都具有活化白血球和免疫淋巴球的作用,因此,患有感冒、感染性疾病或慢性發炎疾病的人,應該暫時停止服用西洋參;原因在於當體內有發炎反應時,白血球已呈過度反應,這時若再以參藥進補,反而會讓發炎愈發嚴重。楊賢鴻說,曾有一慢性肌腱炎患者吃人參進補,結果造成全身發炎疼痛。因此當出現類似發炎症狀時,進補要特別小心,最好能事先尋求中醫師的專業意見,以免愈補愈傷。
另外,以西洋參入菜做為藥膳食補時,建議不要與寒性食材和藥材一同烹調,例如黃蓮、白蘿蔔、筍子等都屬於寒性,與西洋參藥性不合,需要特別注意。
養心安神茶飲
西洋參屬外來藥材,直到近代才被中醫廣為使用,直接做為藥方的例子較少,而較常運用於藥膳食療中,或者也可以當成日常茶飲,依季節和需求搭配適合藥材,隨時為身體補氣補活力。
【常春月刊306期】

植物固醇,健康新救星?

植物固醇,健康新救星?
2008/10/14
每天只要攝取2~3克的植物固醇持續3週以上,就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LDL-C低密度膽固醇約5~15%。
【文/丁彥伶】
(圖/常春月刊提供)
2005年《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刊載的研究證實,植物固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然而什麼是植物固醇?和膽固醇有何不同?專業營養師張湘寧表示,植物固醇和膽固醇不同,人體的膽固醇是來自於肝臟自行合成,一部分則來自於攝取的動物性食物,如肉類、動物脂肪和奶類,而植物固醇則是來自於植物,包括各式榖類、雜糧、堅果、種子、蔬果等脂質中的成分。
植醇可降低血膽固醇
植物固醇降膽固醇的原理,在於植物固醇會搶先一步在動物性固醇在人體內的小腸上的接受器結合,並和蛋白質及磷質等鍵結,由於膽固醇要被人體吸收,必須和食物中的各種蛋白質、磷脂質及小腸的接受器結合,當植物固醇搶先把接受器占滿了,吃進去的動物性膽固醇就無法被人體吸收,便能降低人體的膽固醇指數。
植物固醇和膽固醇除了分別來自動物和植物外,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膽固醇吃多了會引發高血脂症,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硬化、高血壓、中風的危險性;而植物固醇則不具有這些危險性,反而因植物固醇的結構與膽固醇相似,若飲食吃了很多肉類和油脂類,補充足夠的植物固醇後,它會在腸道和膽固醇競爭,並減少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因此,具有降低血膽固醇的功效。
植醇降低心臟病風險
張湘寧表示,根據1997年de Vries和2002年Ostlund等人的研究發現,每人每天從日常飲食中攝取植物固醇約只有0.15~0.45克,若要藉植物固醇來降低膽固醇,還必須額外補充富含植物固醇的食品。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00年9月的公告指出,每天攝取植物固醇1.3 克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同時也核可植物固醇為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而歐洲將植物固醇添加於食品中,也有10年的歷史。
國外有很多篇臨床研究發現,每天只要攝取2~3克的植物固醇持續3週以上,就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的LDL-C低密度膽固醇5~15%。國內今年由中山醫學大學針對44位膽固醇偏高的患者進行的試驗也發現,在測試中食用添加植醇牛奶的實驗組,相對於只喝普通牛奶對照組在測試10週之後,飲用含植醇牛奶的實驗組民眾總膽固醇平均數值,從實驗前的231mg/dl降到212mg/dl,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由138mg/dl降到122mg/dl,平均降幅為15%,若以美國研究壞膽固醇每降1%可降低1.5%的心血管發生率推算,就能降低22%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植物固醇在哪裡?
張湘寧說,植物固醇顧名思義就是只存在於植物中,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物固醇存在包括各種榖類、雜糧、堅果、豆類、種子等其中,尤其富含於芝麻、杏仁中,而蔬果類如哈蜜瓜、青花菜、菠菜、黃豆、海藻裡,也含有很豐富的植物固醇。
不過這些天然食物雖然富含植物固醇,但卻要吃很多的蔬果才能吃進1公克的植物固醇,例如要吃下相當5.8公斤的花椰菜、8.4公斤的櫻桃或胡蘿蔔,或是得吃6.3的公斤香蕉,才能攝取1公克的植物固醇,恐怕肚子都要撐爆了。因此,目前植物固醇通常被添加在牛奶、食用油,或是做成膠囊的保健產品內,方便民眾吃到足夠的量。
膽固醇過高者,還是要服藥
補充含植醇食物的降膽固醇效果,只會作用在吃進去的食物中,也就是說補充植醇食物能降的是食物中吃進去的膽固醇;如果本身是因膽固醇合成過高,或是膽固醇值高出標準值很多者,除了補充植醇食物之外,也要服用降血脂藥物,才能使血膽固醇得到良好控制。
【常春月刊 2008年10月號第307期】

蓮子 安神養心防秋燥

蓮子 安神養心防秋燥
2008/10/29
時序過了中秋,氣候漸漸由熱轉寒,空氣中的濕度也開始降低,此時,許多人會開始會覺得口乾舌燥、嘴巴苦苦的、喉嚨痛、火氣上升,甚至心情也會跟著焦慮煩燥、睡不安穩,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秋燥」。
【文/劉怡如】
口乾舌燥、心煩睡不好?秋天吃蓮子養心益腎正是時候!
(圖/常春月刊提供)
時序過了中秋,氣候漸漸由熱轉寒,空氣中的濕度也開始降低,此時,許多人會開始會覺得口乾舌燥、嘴巴苦苦的、喉嚨痛、火氣上升,甚至心情也會跟著焦慮煩燥、睡不安穩,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秋燥」。
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表示,秋燥屬虛火,而許多人在秋天吃蓮子養生,就是因為蓮子可補脾止瀉、降虛火,亦有安神養心的作用。而蓮子兼具藥材與食材雙重角色,不但常見於藥材處方和藥膳之中,也因為含有豐富的鈣、鐵等營養成分,廣泛地被使用在各種料理、甜點和食品之中,成為大家最喜愛的健康食材之一。
生蓮子、炒蓮子、蓮子心,各有巧妙
蓮子味甘、澀、性平。以中醫的角度來看,蓮子與脾、腎、心三者的真氣有關,有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等功效,但是依其食用的部位和炮製方法,效用又有些許的不同。
楊鴻賢指出,產於夏季的新鮮生蓮子,去心,屬性偏涼,具有退心火、養心安神的作用,這裡的「心」指的是神志而非心臟,對於容易焦慮緊張、睡眠不好的人有所助益。而炒過去心蓮子,則不像生蓮子那麼寒,屬於溫補,主要用於補脾止瀉、益腎澀精,可幫助改善腸胃機能不好、上了年紀的腎虛遺精,甚至對於婦科感染的病症也有效。至於蓮子心,則是又苦又涼,是強效的退火藥材,適用於火氣大、睡眠問題嚴重、或是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而對於會咳血、吐血的血熱現象,蓮子心也有涼血的作用。
抗炎、益腎的古方良藥
蓮子因具有益腎、抗炎的效用,且大部分作用於下焦,自古就被用為治療腎病的方子。例如流傳已久的四神湯,其中含有蓮子、山藥、芡實和薏仁等,在古代都是用來治療腎病的方子;古時發現孩童有小便白濁的情況,大人就會讓其服用四神湯,藉以健脾益腎。以現代的醫學觀點來看,單用蓮子的藥效當然已不足以用做治療,但對於慢性腎炎、泌尿道感染、性功能障疑等病症,還是可做為輔助的藥膳來服用。
過敏、虛寒體質不宜多吃蓮子
雖然蓮子已成為民間常見的一般食材,但並非人人都適合經常食用。楊賢鴻提醒,蓮子性寒,偏寒或有過敏體質的人不宜多食,即使是炒過的蓮子屬溫補,也僅適用於腸胃虛寒的人。蓮子對於手腳冰冷、體力差的虛寒體質來說,吃多了反而容易腹瀉;患有氣喘的人也不宜經常服食用,吃多了喉嚨易癢、易咳生痰,容易引起氣喘的發作。
【常春月刊2008年10月號 第307期】

手麻腳麻可能生哪種病?

手麻腳麻可能生哪種病?
2008/12/04
氣溫驟降,血管收縮,許多人會有手腳發麻的症狀,可別以為只是天氣變化的正常現象,這也可能是危及生命的警訊。
【文/龔善美】
寒流來襲,天氣突然轉涼,50多歲的小鄭某天大清早起床時,突然發現自己手腳瞬間有些麻木及無力感,以為是因為氣溫太低,所以四肢血液循環不佳,想著動一動應該就會好轉……。
由於平時沒有任何徵兆預警,對這突如其來,間間斷斷的半邊麻木無力感,小鄭並沒有警覺到它的嚴重性,還是一如往常上班去,結果卻在辦公室裡倒下,緊急送醫,才發覺原來是腦中風,雖然救回一命,卻半身不遂,需要長久復健,癒後的效果不甚理想。
手腳麻木,雖然看似是小小問題,但若忽略了這項身體發出的警訊,嚴重時,可能會危及性命!甚至可能因而影響自己打理生活的能力。除了腦中風之外,手腳麻木還可能是其他哪些疾病的警訊?
可能性1:腦中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家醫科主任林忠順指出,天氣冷時,血管因而收縮,有些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是年紀大的老人家,最容易在此時急性中風。若是發現突然出現手腳、臉部或身體半邊麻木,有可能是腦中風的現象,最好趕緊就醫,以便及時掌握腦中風治療的黃金時間;若是未能及時處理,可能會造成腦細胞壞死,身體機能受損,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可能性2:肺血栓、肌肉壞死
必須要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洽公或旅遊的人,喜歡打麻將而長時間坐著不動,或是從不運動的人,往往可能會因為久坐不動,造成四肢暫時性缺氧,會出現手腳麻木、手舉不起來的狀況。
林忠順說,若只是因為姿勢長久不變而暫時感覺到四肢麻木還好,但臨床上有時會因此而導致肺血栓、肌肉壞死的情況,肺血栓會造成呼吸衰竭,可能致命;而肌肉缺氧壞死會產生毒素,隨血液循環全身,也會造成敗血症的致命情況。有些老人家患病後長期臥床,若是沒有專人看護,隨時留意為患者翻身按摩,往往也會因為血液回流缺乏,輕則產生褥瘡,嚴重時也會造成肌肉壞死的情況。
可能性3:自體免疫疾病
若是天氣變化時,指尖、手掌與下肢麻痛的情況特別明顯,尤其是天氣變冷、血管收縮時候,林忠順建議,就有必要懷疑手腳麻木的症狀是不是和自體免疫系統的疾病相關,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末梢血管炎等,最好進行抽血或內分泌檢查,以進一步確認。
可能性4:腕隧道症候群、壓迫性神經炎
水泥工、搬運工、機械操作員等經常需要用力的勞工,或是長時間打電腦、用滑鼠的上班族,還有經常操持家務的家庭主婦們,由於手腕正中神經長期受到壓迫而發炎,神經缺氧,末梢神經就會受到影響,手指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便會覺得無力,林忠順指出,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壓迫性神經炎,除了用藥,更重要的是要減少負重及盡早復健,讓手部神經獲得適度休息。
可能性5:急性身心症
當出現急性的手麻腳麻合併呼吸困難,全身都不舒服,而且換氣過度時,林忠順表示,這主要是和患者本身的情緒、壓力有關,可能因為身處環境突然變化,也許是家庭問題,也可能是經濟困難,一旦壓力增加,引起患者極度緊張、恐慌不安,就可能出現這種急性的身心症,除了藥物治療,還得找出影響患者心情的原因,針對原因化解壓力源頭。
可能性6:其他情況
此外,林忠順指出,有些慢性病患者,例如腎臟病患,可能會因為吃錯東西,或是受到所吃藥物的影響,或是因為運動、脫水等不同情況,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鈉離子、鉀離子及鈣離子等流失,也會出現手麻合併無力感的症狀,甚至導致昏倒、休克,危及生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09期】

冬天少喝水,當心血變黏

冬天少喝水,當心血變黏
2009/01/05
對心血管而言,水分攝取不足,除了引發腦中風的機率增加之外,血壓也會因此而下降,促使心跳增加,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臟功能受損等,心臟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大增。
【文/吳靜美】
(常春月刊/提供)
老李原本就不常喝水,加上因為攝護腺肥大問題,為了避免老是跑廁所,他更是能不喝水就不喝水,更別說是晚上,除了晚餐的湯品之外,他絕不再喝水,以免睡眠老是被尿意打斷。
從上個月開始,老李和隔壁老王約好,每天清晨一起到社區裡的公園運動,雖然冬天到了,出門時有點冷,但是為了身體健康,一點點冷有什麼關係呢!不料昨天早上,老李才剛出門,就中風倒地…
對於水的研究,醫學界開始得很早,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曹殿萍表示,有些學者認為水中有微量元素,對人體多所助益,例如硬水中含有的許多微量元素、礦物質等,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有幫助,所以用濾水器淨化飲用水時,去除礦物質不可過度,最好能保留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缺水會要你的命
就像空氣一樣,水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曹殿萍指出,水分在人體中就占了體重的2/3,而血液中有82%是水分;大腦及肺臟中,水分都占了90%左右;人體中只要少了2%的水分,就會出現脫水現象,一個人只要幾天不喝水就會死亡,例如地震受困者,即有不少人因缺水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可見水對於人體器官是多麼的重要。
水之於人體,就像機器必須仰賴汽油才能運轉一樣,曹殿萍表示,水是人體維持正常運作及循環的重要物質,水分一旦不足,會使血量減少,血液濃稠度增加,微血管容易阻塞,導致腦中風的發生;也因血管容易阻塞,器官供血不良,容易造成各器官的損傷,而產生倦怠、疲憊、沒有精神等。
此外,對心血管而言,水分攝取不足,除了引發腦中風的機率增加之外,血壓也會因此而下降,促使心跳增加,嚴重者還可能導致心肌缺氧、心律不整、心臟功能受損等,心臟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大增。
出現3指標 你該喝水了
曹殿萍指出,人體在呼吸、排泄、出汗等時,是水分流失的主要原因,必須靠吃東西、喝水、新陳代謝等過程中進入體內的水分來平衡。
如果一個人體內的水分不足,就會感覺口渴、想要喝水,通常一般人每天大約需要攝取2000~3000c.c.的水分,身高愈高、體型愈胖的人,所需要的水分攝取也愈多。
身體的水分是否足夠很難用儀器測量,下列3個指標可以知道是不是缺水、是否該補充水分?
口渴:
如果你感覺口渴,表示該喝水了。
尿量少、液顏深:
一般來說,除非服用維他命B群等的色素呈現,否則正常的尿液顏色應該是很淡、幾乎呈現無色的狀態,尿液顏色愈深,表示身體缺水的情況愈嚴重。
出汗多、發燒:
這些情況之下,也很容易流失水分,要補充更多的水;此外,運動時補充水分非常重要。
溫水暖身,避免中風
天氣愈來愈冷,如果您是早起運動的愛好者,曹殿萍提醒,太冷的溫度容易引起血管痙攣,導致血管阻塞,而使心血管疾病發作,因此早起運動時,先做好保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時最好有人陪同,以因應緊急狀況,如果原本就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務必把緊急備用藥物隨身攜帶,例如舌下含片等,以備不時之需。
早上出門運動前,可先喝一些溫開水暖暖身子,也避免血液黏稠度太高,導致心血管疾病發作。而因為用餐後容易使多數血液跑到腸胃去協助消化食物,相對的血管中的血液量會減少,若再加上運動,反而容易導致心管血管疾病發作,因此,曹殿萍不建議先吃完早餐再出門運動,只要先喝杯牛奶,避免空腹即可。
此外,最好不要在日出之前外出運動,一來日出前濕氣較重,日出後溫度上升,會比較溫暖;二來日出後視線清楚,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一旦身體不適,也比較容易被發現。
運動正確補水法
1.運動前
曹殿萍指出,運動前的4小時,即應先補充300~500c.c.的水分,以因應運動時水分的快速流失;若此時尿量不足或尿液顏色很深,則運動前半小時應該再補充約300c.c.的水,以維持體內足夠的水分,體內循環會比較好。
2.運動中
運動中,則不鼓勵喝太多水,以免反而容易造成身體不舒服;此時水量的補充只要避免脫水即可,通常大約每20分鐘補充100~200c.c.,如果尿液顏色深,則再多喝一點。
很重要的是,因為運動中流汗多,體內的鈉離子容易流失,水分再多也無法停留在血液中,容易有虛弱、無力、電解質不平衡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可能虛脫、神智不清,所以,可以適度補充運動飲料,不可只喝純水,也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鹽,或吃一點有鹹味的點心零食,例如洋芋片。
3.運動後
最重要的是恢復體內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的儲備,此時的飲水量,就看水分的流失程度而定,喝水直到不覺得口渴、尿液顏色正常即可;但要注意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量並不會太大,所以即使是運動前後,水分的攝取也要注意適量且慢慢喝,才不會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
水太多,亦傷身
水分不足會生病,水分太多也傷身。曹殿萍表示,水分雖然很重要,卻也不是愈多愈好,因長期水分攝取過度,易使血壓上升,久了會導致血管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水分攝取過度,也容易使身體(例如腳上、臉上等)水腫,體重增加、身體負荷加重,走路就比較容易喘,而心臟功能不好者,若又攝取太多水分,也較易引起心臟衰竭。
一天該喝多少水?
通常一天所需要的喝水量,一般人大約是2000~3000c.c.,因為白天流汗較多,可以多喝一點,夜晚則少喝一點。雖然有些人擔心,若睡前水分補充不足,會造成血液的濃稠度增加,引發腦中風和心臟病機率大增,但事實上,只要全天補充的水分總量是足夠的,晚上並不需要刻意多喝水,以免影響睡眠品質,反而容易造成血壓上升,只要早上起床後再多喝些水即可。
【更精彩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10期】

冰山美人 多偏氣血弱、虛寒體質

冰山美人 多偏氣血弱、虛寒體質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09.01.06 08:37 am

很多女性每到冬天手腳就特別冰冷,得準備電熱毯與暖暖包應戰寒風。北市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詹琬菁指出,這類的「冰山美人」透過適當的藥膳、茶飲、泡腳浴及穴位按摩可望改善體質。
中醫師詹琬菁指出,「冰山美人」型的體質主要偏氣血虛弱、虛寒為主,冬天容易手腳冰冷;別人穿3件衣服,她們穿5件卻還喊冷,通常一到生理期就痛得想請假。
這類女性可將桂枝3錢、白芍3錢、甘草2錢、老薑2片、大棗10枚、當歸3錢、桃仁2錢、與一隻鴨腿放入碗中,加水蓋滿材料,放入電鍋,燉煮至鴨腿熟透,食用前加些許鹽巴調味即可,有助改善手腳冰冷的虛寒體質問題。
茶飲方面,醫師則建議以桂圓5顆、老薑1片、紅棗三粒、紅糖適量,加水煮滾後轉小火煮十分鐘,或直接用熱開水沖泡至出味即可飲用。
此外,泡腳浴也頗適合。醫師建議可將1000CC水加入桂枝3錢、老薑4片、川芎5錢煮滾,再轉小火煮5分鐘,過濾藥渣後,倒入深過腳踝泡腳盆,以溫水稀釋至適溫即可開始浸泡。
穴位按摩方面,於平時可按壓三陰交、太谿等穴有補氣養血效果,痛經時加按關元穴來益腎止痛。

消滅蕁麻疹 冷熱有別

消滅蕁麻疹 冷熱有別
【聯合報╱陳維苓/中市仁美中醫診所院長】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皮膚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可以突然被誘發,而且快速地消退不留痕跡,除非皮膚被抓受傷,留下色素疤痕或是長期抓傷造成皮膚增厚的現象。
病因主要是先天性過敏體質,在某種致敏物質作用下引起的過敏反應。常見的原因包括:
1.吸入物︰如花粉、黴菌孢子、灰塵、羽毛等。
2.食物︰主要是動物蛋白性食物,如魚、蝦、蟹、蛋等;以及巧克力、堅果、番茄等。
3.藥物︰如青黴素、鍊黴素、磺胺藥等;以及疫苗、血清、荷爾蒙及某些抗生素等。
4.感染︰局部病灶感染或細菌、黴菌、寄生蟲等的感染症,感冒也會誘發蕁麻疹。
5.接觸物︰如羊毛、蠶絲、藥品、食品等。
6.理學因素︰冷、光線、熱、濕度、機械或力學的傷害。
7.昆蟲螫傷︰蜂、蚊、臭蟲等。
8.情緒、壓力、甚至月經前後也會加重蕁麻疹的發生。
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全世界約有15%的人在一生中罹患本病,通常還會陸續合併其他種過敏性疾病,像是鼻子、眼睛或氣管過敏或胃腸道過敏等症狀。由於誘發的因素各異,所以依中醫觀點來講,治療方針與藥物也會有所不同。
積極治療蕁麻疹,首先要避免誘發因素刺激,但是對於吹風遇冷或在悶熱的環境就被誘發的病人來說,實在苦不堪言,既然沒辦法改變環境,那只好改善自己體質,例如身體比較虛弱,遇寒則發型的蕁麻疹,可以選用桂枝湯、玉屏風散等藥物治療;遇熱則發型可以選用竹葉石膏湯、消風散等。
臨床常見到一些慢性蕁麻疹的病患,皮膚抓到已經長了一層厚皮,中醫對於這類患者會酌加活血化瘀的藥物,例如血府逐瘀湯等,因為活血化瘀藥物可止癢,達到病灶的有效濃度較高,對於提高療效有一定作用。
近來不景氣,人們壓力較大,門診中也不乏因情緒壓力而誘發的,這類病人常合併失眠多夢、神志不寧、心悸健忘,尤其晚上癢得難以入眠、可以選用像是甘麥大棗湯、天王補心丹等輔助。
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食物只是其中一種,很多病人真的是吃「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不吃還是癢」,對於這些惱人的蕁麻疹,你該和你的醫師好好商量對策了。
【2009/01/06 聯合報】

溫灸保健康 遠離六淫邪氣

溫灸保健康 遠離六淫邪氣
【聯合報╱黃柏銘/台中百穗中醫院長】
氣象傳來低溫特報,天氣即將急凍,小孩和老人要注意夜間保暖!
中醫的病因學說包括六淫、七情、疫癘、飲食勞倦、痰飲和瘀血等,中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如果氣候急劇異常變化超出常人適應能力,或者人體抵抗力下降,「六氣」就成為致病的條件,引發人體疾病,「六氣」就稱為「六淫」。
「淫」就中醫可解釋為「太超過」的意思,一般六種邪氣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近日因氣溫急凍,「風邪」與「寒邪」發威,感冒與流感、心肌梗塞、中風、氣喘、鼻過敏病人特別的多。
中醫認為調節體質,也就是提升人體的適應能力,可以增加抵抗力與免疫能力,對抗六淫邪氣侵犯人體。
溫灸法屬於中醫傳統治療補法,有督脈穴位溫灸可以補腎納氣、培元益肺的說法,醫學研究指出,穴位溫灸可以增強非特異性免疫能力。過去有研究指出,統計過敏性鼻炎患者的經絡體質,肺經與小腸經的經絡能量比較高,而脾經與腎經的經絡能量比較低,可以說明鼻過敏患者「肺火旺」及脾腎氣虛的體質特性。
經過溫灸治則療法,主司呼吸、通調水道的「肺火」,分泌清濁、協助消化的「小腸火」皆有明顯降低;穴位溫灸法可以改善脾腎氣虛症狀,例如小兒夜尿遺尿或胃口不開,所謂「虛則補之」。
溫灸常應用於延年保健,如足三里穴灸。針上灸為中醫師臨床常見用法,例如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穴,美容要穴。
現代實驗發現艾灸法與遠紅外線有相近的波長光譜,可以產生相同的同調共振效應與熱效應。坊間常見手法包括拔火罐治療,其實也是屬於溫灸治則,不過若體質屬於血虛或實熱證型,不宜溫灸法,經過醫師診斷處置,才可以溫灸保健康,遠離急凍六淫邪氣。
【2009/01/07 聯合報】

追蹤者